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媞:泛民借本土過橋分路線為名搞分離為實

http://www.CRNTT.com   2016-03-05 00:18:45  


  中評社香港3月5日電(作者 張媞)補選後,“反對陣營”(Opposition camp)各大腦都忙著借分析選情、重新提出主張,爭取在紛亂的政局中,為所屬派系在9月的換屆選舉搶佔一席之地,“香港革新論”倡導者方志恆此種一廂情願地為本土意識劃分路線的做法便是一例。

  提出香港革新論,主張“在地抗爭、永續自治”的學者方志恆,補選後即發表文章,稱“在中國天朝主義未見改變的大格局下,本土意識勢必成為反對陣營的主流” ,並預言反對陣營將向“一種本土意識、兩條本土路線”的方向調整,即以“永續自治”為政治願景、推動2047新憲法公投這一政治議程。

  他遂提出永續自治,在地抗爭為策略的“本土自治派”;及以“獨立建國”或“分離自決”為政治願景,採取“以武制暴”抗爭策略的“本土獨立派”作“兩條本土路線”。

  稍作分析,便不難發現方氏口中的泛民主派、本土派等概念所指不甚清晰。他說,以往將泛民主派分為溫和民主派,即民主黨、公民黨、工黨等;激進民主派,即社民連、人民力量、新民主同盟等,但當其提到政治重組後的反對陣營時,稱溫和民主派被推向激進,而本土自主意識則催生了“本土獨立派”。在其隨後的論述中,過去的泛民主派將進一步調整為“本土自治派”,並與“本土獨立派”分庭抗禮,成為兩條本土路線。

  回顧方志恆近年提出的“香港革新論”,希望為傳統的泛民主派更新論述,他以“拉闊式想像”為名,提出發動公民社會進行“在地抗爭”,建立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華南公民社會”,為香港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復興“本土文化”,通過建構和捍衛有別於中國大陸的“主體性”,實現超越2047年的“永續自治”。而他給出的“在地抗爭”的具體方式,基本可以呼應戴耀廷的“非暴力抗爭”,包括通過在各院校成立“校政關注組”,在地區成立教育公民的機構等拓寬群眾基礎。

  遺憾的是,方志恆沒有處理香港與內地、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這兩對重要的關係。而他給出由行政長官擔任“地區首長”,協調陸港關係,由“真普選”產生的政務司司長擔任“政府首長”,透過立法會向港人負責的建議,更是相當不成熟,且不說政治層面是否符合國家要求的主權利益,單是地區首長和政府首長分別向中央和特區負責,已經帶有明顯的政治對立意味,將代表中央利益的地區首長與代表港人訴求的政府首長放在天然對立的位置,請問居心為何?

  此外,方志恆的論述有潛在的危險性,就是與分離主義合流,無論是他主動,還是迫於形勢被動呼應,其主張都難以提綱挈領地撐起一個新局面,所以當出現一個更系統的論述,比如“城邦論”時,方志恆的“革新論”就變成一種技術層面的操作而被吸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