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媞:淺談香港民族論 無底線抗爭的催化劑

http://www.CRNTT.com   2016-03-20 00:13:38  


 
  大眾主義的別名可是鼎鼎大名的“民粹主義”,而這個概念可以說是社會科學術語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概念之一,這無異於歡迎本土派盡情騎劫,盡情詮釋。

  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展開討論的。文章形容,“旺角暴亂”的參與者憤怒且恐懼(恐懼政權),“唯有不斷地抗爭,我們才清楚感受自己存在”,“我們意識到群眾正醞釀一股力量,這可能催生更為激烈、代價更高的抗爭,我們也仍不清楚,這股力量會將香港帶往何方。”“我們相信有意識地反抗,才是香港最後的出路,這是我們身而為人的基本條件。
“意識”出現的頻率甚高,卻沒有被清楚地訴說,正如我們不會懷疑他們有意識地發動“旺角暴亂”,他們卻希望我們認為這種“意識”來自群眾的群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他們說新一代香港人“天然獨”,他們對共產黨政權的憤怒普遍存在於公眾的“基因”中,因此“與生俱來帶有濃厚的單純香港人身份認同。 他們有意識地抗爭,而這種“憤怒”就“成為構建我們心理性格的元素之一,而我們的政治承諾便是“許給香港民族共同體的至善。”

  文章進一步說,“群眾就是我們,我們就是群眾,我們甚至不確定身邊這群人是不是懷有相同的本土意識……這個群體成員的身份不建立在特定立場的論述,只要“視香港為共同的家園”,就是成員。“群眾是我們的夥伴,然而這夥伴關係並不互相制約、折損,我們反而必須要擁有堅實的道德立場,種種動輒訴諸道德卻曖昧不清的表述方式,貌似將“本土意識”的內涵變得寬闊而包容,作為“政治意識形態”,本土派用本土意識吸納群眾,卻未必能帶著群眾通往彼岸。

  正如他們說,每項議題引起不同的抗爭,而抗爭者來自不同群體,他們是靠共同的“情緒”來相互合作,說好聽點就是“民粹主義”,要玄一點就是“大眾主義”,大眾是沒有主意的,有主意的人不是冷眼旁觀,就是成為運動的發起人,換言之,社運中的大部分人,是被“情緒”而不是被“理念”感召的從眾。所以“佔中”這類大型群眾運動中,發展到後期,生產不出新的“情緒”,只能因過度消耗而草草收場。

  該文的作者對此心知肚明,知道雨傘革命以來,抗爭面對的最大問題,便是群眾與運動領導之間無止境的掙拗,但是順著作者的邏輯,“本土意識”繁衍出的“大眾主義”,能否為類似的掙拗開出藥方?

  回到“香港民族論”,它只是“城邦派”為了打一場“香港建國”的仗,而為“天然獨”群眾量身定造,是輿論的武器;它和“無底線抗爭”這個街頭的武器雙劍合璧,帶領年輕的信徒們走向瘋狂,他們狂歡、渴望流血、憧憬死亡,他們想成為本土威權的“英烈”。

  我們談民族大義,對方也談民族大義,但雙方對民族的想象不同,我們應該如果用新的方式講故事,而不是將香港青年越推越遠?

  筆者大膽預言,本土派真正的危機將在9月當選立法會議員後,達到高潮,議會抗爭手法的交替使用,將造成混亂,人心若亂,則局面不保。而在那之前,本土派沒有退路,必須再發動一場亡命狂歡,否則不能讓各路人馬盡情表演。只是,香港政府、香港警察、香港人,你們準備好了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