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激活民間投資關鍵在政府“改革落地”

http://www.CRNTT.com   2016-06-12 07:23:09  


當前促進民間投資的關鍵,在於實現“改革落地”,通過真正轉變地方政府職能,鼓勵民營經濟發展。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專項督查日前取得階段性進展。從反饋情況看,一些地方在政策上還存在“隱形門檻”“身份歧視”“新官不理舊賬”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間投資的活力。甚至有企業家將當地的政策總結為“JQK”,即先勾我們進來,圈塊地給我們,然後再尅我們。

  北京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施戍傑文章表示,對民間投資狀況的分析,應置於中國當前的經濟大形勢下來審視。今年前4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0.5%,較去年全年提高0.5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卻陡然滑落,從去年全年的10.1%下降到5.2%。鑒於民間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高達62.1%,這一“剪刀差”的存在,讓一些人對於中國經濟“企穩”的後勁感到憂慮。

  總體看,民間投資增速回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為周期性因素。民間投資具有順周期特征。隨著全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並形成累加效應,盈利項目減少,利潤率下降、經濟前景不明朗,導致不少民營企業投資意願與投資能力出現弱化。二為結構性因素。在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民間投資減少緣於“去產能”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但在新興產業,由於存在資金、技術門檻,且發展不確定性強,對民間投資吸納程度仍然有限。民間資本由“退”轉“進”尚需時間。三為瓶頸性因素,也就是改革推進不到位。“隱形門檻”“身份歧視”等長期制約中國民間投資,而在周期性、結構性因素叠加下,其短板效應進一步凸顯。國有企業獲得資金支持更加容易、資金成本更為低廉,也更受地方政府信賴,本輪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速,在某種程度上也形成了擠出效應。

  文章認為,短期來看,周期性因素與結構性因素均難以改變,而改革推進是更適宜的著手之處。也就是說,當前促進民間投資的關鍵,在於實現“改革落地”,通過真正轉變地方政府職能,鼓勵民營經濟發展。這至少要求做到以下四點:

  轉變政府定位。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支持政策,要以滿足企業切身需求為出發點,而非只為完成上級政府的考核要求,須避免政策供給與企業需求的錯配。

  轉變工作思路。要打破招商引資中貪“多”貪“大”的思維定式。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地方特色與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對有效率和有前景的企業提供支持。更多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多支持當地業已引進的企業成長。

  轉變支持方式。民營企業千千萬萬,應交由市場判斷誰更有效率和潛力,交由市場決定企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要打破以權力為中心的差序格局對企業行為的扭曲,避免政策實施的主觀隨意。要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讓有效率、有潛力的民營企業,而非靠關係、靠尋租的民營企業脫穎而出。

  建立制約機制。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不能僅僅依靠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向地方政府施以壓力;還需要建立民營企業“自下而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渠道與機制。對於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要求,民營企業要能夠拒絕、敢於拒絕、有拒絕的途徑。對於地方政府的懶政和不作為,民營企業要能夠投訴,敢於投訴,且投訴能夠切實被辦理。

  當前“放管服”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圍繞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以及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和辦法,讓民營企業能找到更多更寬的投資之門,我們的經濟就會得到更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