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大陸對台政策須理解的基本概念

http://www.CRNTT.com   2017-09-11 00:09:47  


 
  世紀中:回歸後的雙重幻滅。

  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回歸。台灣人民表現出極大的愛國主義熱情,當時中國身為“五大國”之一,更增加了他們的樂觀與期待,“全島鼓樂,數月不絕”,“我們終於又可以做堂堂中國人了!”民族主義達到高潮。可惜的是,他們迎接來的“國軍”遠不是一個現代化的軍隊,而是一支被歷史學家形容為“慘勝”的部隊,同時彌漫於中國大陸的封建、腐敗、官僚、特權也跟著接收大員湧入台灣;相對於台灣已經有初步的法治與現代化基礎(這是部分人轉而產生日本情結的原因),大陸仍舊在戰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之中,處於不同歷史發展條件下的兩種社會形態終於爆發激烈衝突,“2.28事件”正是這種衝突的集中表現。“2.28事件”的鮮血帶給台灣人民難以撫平的傷痕,也使民族主義的理想遭到幻滅,從此埋下台灣意識的根源。同時,甫回歸的台灣人旋即被國民黨中央政府捲入內戰烽火,回歸的喜悅蕩然無存。

  國民黨接收人員在台灣上上下下大搞“五子登科”(所謂金子、房子、車子、女子之類),而生居於此地的台灣人卻由於不受信任、許多人已不識中文不懂國語等原因,繼續處於社會的邊緣與底層。1949年國民黨“中央政府”遷台,此後並實行長達38年的戒嚴體制,台灣更加沒有民主法治可言。台灣人於日本統治時期生長出的對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的渴望,至此雙重破滅。

  上述半個多世紀中的悲慘命運,使台灣人在極度的挫折中陷入極度的“悲情”,使他們在心理上將祖國視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形同“外來政權”,也使部分人具備了說服自己不再認同“中國人”的道德心理基礎。由此形成的所謂“台灣人心態”極為複雜,作者撮其要者點列以下三點:

  一是棄兒心結。如同一個孤兒,一出生就被母親拋棄,之後經過自己艱難掙扎長大了,而且出息了;這時候談到認祖歸宗,他很自然會抱持一種可認可不認、可歸可不歸的態度,而且認不認、歸不歸都應是他的自主權利。在此情況下,要真正促其回歸就須在兩方面具有同等的力度,首先是阻斷其不歸的後路(如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同時必須以親情感化,以母愛滋潤,甚至某種程度上讓他以一種自主自願、榮歸故里的姿態回家。如只是聲色俱厲說你必須回來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則必然導致其心理逆反。這一歷史心結雖然隨著時間流逝而在普通民眾中有所淡化,但在代表和表達群體利益的政黨、知識分子中卻遠不會消失。照說清政府與國民黨政府的所作所為與我們並無關係,相同之處則在於我們也是代表祖國的中央政府。相關的例子是,70年代西德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時,曾代表德意志民族向二戰中受難的猶太人墓下跪,這也許就是對歷史的一種概括承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