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李逸舟論十九大對台內涵

http://www.CRNTT.com   2018-01-01 00:09:30  


 
  3、習近平對台思想及其實踐的幾個特點。一是繼鄧小平確立和平統一方針後,在三十多年實踐基礎上總其成、開新局,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核心的對台思想從根本上解決了怎樣實現和平統一、實現什麼樣的和平統一問題。至此,一中原則基礎上兩岸合情合理的統一道路全線打通,和平統一理論建構合龍。二是知行合一、劍及履及,實踐統一進程。通過“習馬會”進一步破解了和平發展過程中怎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怎樣對雙方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癥結性問題。三是從治國理政的全局視野,運用系統、辯證、創新、底線等科學思維,從親身實踐中獲得的對台灣問題的透徹瞭解、對兩岸關係規律的深刻把握,在對台灣劃定明確底線的同時,作出繼續堅持和平統一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戰略決斷,確保新時代建設發展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四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和恢弘胸襟,充分體察台灣人民特殊歷史遭遇與複雜心結,在統一思路上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仁政”、“王道”思想,回應了台灣長期存在的希望大陸“以大事小以仁”的期待,極大地提升了統一事業的感召力與塑造力。五是在確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道路的同時,強調戰略耐心與戰略定力,著眼過程論與漸進性。這顯示“融合發展”更多是相對於“急統”、“脅迫”而言,是屬於道路層次的上位概念,實踐中是久久為功、春風化雨,不是大呼隆,不是搞運動,也不是事必稱融合。

  分水嶺上兩分明:端視台灣執政當局如何抉擇

  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站上和平發展新時代的門檻,進一步即海闊天空,可謂萬事俱備,獨缺一環,即民進黨當局在兩岸關係性質上作出正確選擇。

  從總體格局與趨向看,大陸不希望僵持卻也不怕僵持。局面只要不演變到“法理台獨”或宣佈“台獨”,大陸大可集中精力全力推進現代化建設,無須根本改變現行對台政策方略。但僵局定然包含著負面螺旋激蕩上升的危險,而去年以來兩岸在有關領域出現的進退消長,表明僵持對抗對台灣百無一益,對大陸則無礙大局。長期對抗,損害的更多是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百姓的利益,以及台灣在區域發展的邊緣化。

  目前對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走向的看法不盡相同,大致歸結為三種。一是“本質論”。即民進黨本質上就是“台獨黨”,不搞“台獨”就不是民進黨,不可能根本改變“台獨”立場;現階段受形勢所壓不敢推動激進“台獨”或“法理台獨”,但“柔性台獨”與“去中國化”綿密進行,萬不可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二是“形勢比人強”。民進黨固為“台獨黨”,但趨勢已表明“台獨”行不通,兩岸對比使“台獨”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勢必不得不逐漸調整立場,但受基本教義派牽制,轉型將很慢。三是認為蔡英文已經作出調整,她所說將以“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依循,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與“共同認知”,表明已經趨同於國民黨立場,只是不能說出“那四個字”。這種看法極為樂觀,但怎麼看都不能與目前教育、文化領域出現的種種行為相協調。

  是耶?非耶?沒人能夠替台灣當局做出回答。但毫無疑問的是,“台獨”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將是走不通的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格局下,台灣方面如何取捨,更多影響的是台灣經濟與台灣人民福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勢難以長期違逆,相信台灣人民最終會以合理的方式作出選擇,兩岸關係也終將以合理的方式回歸正軌。我們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正是:

  長風幾萬里,吹聚玉門關。

  一旦出隘口,楊柳遍樓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