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法學者傅敏雅:兩岸青年在巴黎對話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8-04-13 00:20:29  


鄭振清教授(左)與傅敏雅教授(右)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記者 張爽)當台灣海峽的兩岸變成萊茵河的兩岸,站在左岸、右岸的大陸青年和台灣青年會碰撞出什麼火花?擁有截然不同成長背景和人生經驗的年輕人是爭執不斷還是互相包容?巴黎第十大學教授傅敏雅用五年時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左岸右岸》,講述了生活在巴黎的兩岸青年對話、碰撞的故事。

   傅敏雅教授昨日帶著這部紀錄片及其背後的故事在清華大學與觀眾見面。這場由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會主辦的活動,不僅有多位大陸學生參加,也吸引了數位在清華求學的台生前來聆聽。

   傅敏雅在講座伊始就指出,這部影片的重點不是解決或者回答兩岸關係的難題,而是真實呈現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在面對兩岸關係的問題時,比想象中複雜得多的狀況。

   2010年,傅敏雅在巴黎成立了“兩岸青年歷史與電影工作坊”,邀請來自大陸和台灣的十位在法留學青年看與兩岸和歷史有關的電影。之所以用了“看電影”這種方式,傅敏雅說,兩岸青年在很多問題上分歧很大,為了避免他們一上來就爭執,索性不談歷史,通過看電影的方式找到敏感話題的切入點。

   傅敏雅播放了紀錄片中的幾個片段,來自台北的HO-Chun分享的小故事讓現場觀眾爆笑:他的祖舅爺是老國民黨員,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回大陸探親,與闊別數年的親兄弟——一位老共產黨員相見,兩人相見時先老淚縱橫地擁抱,隨後在聊天時聊到了幾十年前國民黨撤退台灣的往事,因意見不同,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竟然拍著桌子對罵,並表示不要再和對方相見。直到六天的探親假結束,祖舅爺要返回台灣了,兩人才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見面的時光。

   來自山西的留法學生Hang說,台灣青年對大陸的了解並不多,還停留在黑心棉、三鹿奶粉上面,反而是法國人對大陸的了解比台灣人多。Hang以前覺得台灣年輕人並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是在深入交流之後,Hang發現自己的台灣夥伴對中國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院副教授鄭振清說,《左岸右岸》中展現的素材都是做研究所必要的,讓觀眾了解了兩岸青年是如何看待對方的。鄭振清說,傅敏雅教授的工作坊是2009年開設的,現在台灣同學對大陸的印象已經不是三鹿奶粉,而是共享單車、支付寶、高鐵等,通過互聯網,台灣很多青年在大陸交換學習之後,就把感受帶回了台灣去。

   接觸了不少台灣年輕人的傅敏雅不同意“天然獨”這個說法,她認為“天然獨”並不是天然的,而是通過口號、立場醞釀出來的。台灣獨立的概念,最開始是要對抗國民黨和外省人,想要脫離國民黨創造出來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獨立”這個概念需要加以分析,內容非常模糊,

   至於“去中國化”,傅敏雅認為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不認同中華文化,台灣還剩下什麼?”

   在談及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時,傅敏雅說,兩岸有差異,但是並不代表不能分享,只有進一步溝通,才有理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