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智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然而,在中國這個近百年遭受西方帝國主義欺凌到自信心盡失的民族,甚至可以說迄今依然深深受困於後殖民主義心態的民族,企圖重建“理性”的“民族自信”原本就是巨大的工程,必須滿足三個要件:其一是中國發展的實際成效;其二是中國政府的表現和倡議;其三是現實事態中,對比中西方的效果。在第一方面中國發展的實際成效,這一點已經無需太多描述,不論是以西方的指標,或是中國人民生活的事實感受,都證明了中國的快速崛起,而且在崛起之中,不斷面對問題,也不斷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二方面中國政府的表現和倡議,在倡議部分,中國共產黨做了許多,“四個自信”自然是最直接、最簡潔的倡議。至於表現則是見仁見智的評價,不易有客觀的標準,但是從美國政府尤其是特朗普政權的反中作為,我們可以說,如果中國政府不能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因應,美國的霸權主義在“反中”的作為上可能早就得逞,這一點大家應該都心裡有數的。至於第三方面,應該說對抗這場新冠疫情,為不同制度的國家面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治理表現,無疑是及時提供了明顯而清晰的佐證,尤其是中、美兩國的對比上。如果我們以國家必須提供給人民一個相對安心、安全的生活場所為標準,那麼中國的治理能力明顯地優於美國。這種優越性絕對不是簡單的領導人的作風、性格或能力的差異,最主要差異更表現在經由不同的政治文化,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的不同。換言之,從“應急”的角度看,現行中國的制度是優於美國的制度。一旦中國人真正理解到中國自己的制度,在中國的發展和因應重大事故方面,確實是符合中國需要的制度,從而建立和提升中國人的“理性自信”,則其他方面的自信也自然容易建立。所謂“理性自信”是不盲目相信自己的標準是“普世”的,不會承認自己的標準是歷史的終結;相信自己的標準,必須與時俱進,必須因地制宜,必須因俗而易;所以自信而不是自傲,自信而不是自大,更不至於出現西方話語權所擔憂的狂熱的、擴張的民族主義。 

  當然在中國仍有若干執迷不悟者,如大陸的許多被稱為“帶路黨”型的所謂“公知”,更不說台灣當局到民間、絕大部分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的政客和“知識分子”,完全以“崇洋媚外”為唯一標準。所幸如今的中國上述三個要件齊備,從國家到社會,從精英到市民都具備民族反思的條件和氛圍,加上中國共產黨對此問題的重視,應該說有了較好的條件面對中華民族的後殖民心態。中國共產黨在2016年5月18日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總書記習近平提出:“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③從學術中國化重建民族的自信心,應該是直指中華民族的後殖民心態病症中最為核心的問題。近現代幾乎全部學術學科的典範,都是西方學術界所建立的學術議程、學術分類、學術訓練、學術問題、學術方法、學術名詞、學術標準等,中國學界幾乎是全面移植,包括中國傳統的知識也必須按西方學術加以改造、包裝,學術的被殖民現象,已經“內化”為知識的“唯一”發源地,所以中國知識分子的從“學術層面”反省“後殖民”現象,是反省全民族的“後殖民”心態的預先性、基礎性工作。如果中華民族的知識分子不能重建中國社會科學的知識典範,則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然這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