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中美博弈與台灣太空工業

http://www.CRNTT.com   2024-08-04 00:01:23  


 
  其二,發展“不對稱戰力”。2020年連任後,蔡英文當局提出要發展軍民融合的“軍工及戰略產業”,實現軍民資源相互支撐、有效轉化,發展“不對稱戰力”。俄烏衝突爆發後,蔡英文稱軍民兩用是太空科技、無人機、量子科技、智能機器人等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具低敏感性且台灣可以參與⑯。太空科技包含精準導航、光學偵搜、電池、推進器、抗電磁輻射干擾材料等軍民兩用科技,部分關鍵技術可能被用於發展精準打擊能力、無人載具及情報監控等領域。台灣“第三期太空計劃”中研發的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具有全天候、大面積取像等優點,具對地下物體穿透能力,彌補光學遙感觀測不足,能用於偵測台海周邊態勢,同時相關技術還能進一步精進台灣“中山科學院”既有“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反制系統”,干擾對台灣實施衛星偵察。此外,民進黨當局基於星鏈衛星在俄烏衝突中發揮重要作用考量,加速在島內關鍵基礎設施部署衛星通訊設施。美國會亦施壓SpaceX及其創辦人馬斯克,要求向駐台美軍提供星鏈(Starlink)衛星通訊服務⑰。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評估稱目前台灣固網電信依靠少數幾根海底電纜,一旦遭遇天災或惡意破壞,台灣對外將完全中斷聯繫,必須建立相對完善的衛星通信系統⑱。

  其三,伺機擴大“國際空間”。在美西方支持下,台灣當局以利益相關者身份謀求參與空間利用、太空碎片、太空交通秩序、衛星退場機制等太空議題全球治理機制。目前台灣已加入由國際科學理事會(ICS)成立的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日本主導的“亞洲太平洋區域太空機構論壇”(APRSAF)等區域性組織。同時,借助世貿組織(WTO)、亞太經合組織(APEC)、華盛頓衛星展等平台討論太空議題,擴大台灣影響力。台灣當局每年派人參加APEC運輸工組(TPT-WG)下轄的衛星導航系統等相關主題會議,謀求擴大話語權。此外,加強中東歐國家太空產業合作,推動“太空外交”。近年來,中東歐國家成為民進黨當局推動“踏實外交”重點目標,試圖複製“芯片外交”“口罩外交”等模式,伺機拓展“國際空間”,發展與目標對象國實質關係。2021年10-12月,台灣與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相繼簽署太空合作備忘錄,推動在技術轉讓、信息交流、商業合作等領域合作。

  整體而言,台灣當局持續深化與美西方太空合作,其危害性不容忽視,應予高度關注。特別是民進黨繼續執政背景下,台灣地區太空工業發展勢必“一邊倒”“倚美”,淪為美西方“民主供應鏈”及對華情報搜集的“關鍵一環”,並在高科技產業領域持續推進與中國大陸“脫鈎斷鏈”。

  有鑒於此,中國大陸方面宜全面掌握台灣太空工業發展動向,科學評估相關風險,適時給予反制。同時,中國大陸亦可考慮在不威脅自身發展與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細化兩岸在商業太空領域合作細則,塑造合作誘因與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