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中評月刊:人民幣與中國經濟再平衡全球影響 | |
http://www.CRNTT.com 2024-09-18 00:00:42 |
三、供強需弱背景下我國經濟再平衡的全球影響 中國經濟一段時期以來的運行特點,是供給能力擴張較為強勁與需求增長偏弱並存的“供強需弱”態勢。得益於市場經濟體制激勵與有利政策環境支撐,經濟供給側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傳統和新興製造業及工業部門,都整體表現出活躍的產業升級能力,並擁有比較充足強大的產能,彰顯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優勢與樂觀前景。然而近年總需求增長持續偏弱,伴隨間歇性增長下行壓力,一般物價較低位運行,青年就業壓力上升,本幣實際匯率走弱,各類金融風險揮之不去,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在新興產業與供給側活力彰顯背景下,需求端困難、市場主體信心不足與預期轉弱互動交織,經濟運行呈現“好得很”與“難得很”並存的矛盾格局。 從國內外經驗看,宏觀經濟短期或周期性總需求不足現象時常發生並不足為奇,然而目前形勢特點是上述供強需弱格局持續時間明顯偏長。觀察每年底和年初決策層對經濟形勢分析判斷可見,至少從2018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有效需求不足”成為高層評估經濟現實困難時頻頻出現的關鍵詞,折射需求相對偏弱延續時間顯著超過我國宏觀經濟歷史的類似周期階段。 新形勢下總需求持續偏弱現象存在多元複雜根源。除了疫情大流行衝擊及其“疤痕效應”特殊因素外,近年某些宏觀與監管政策取得積極效果的同時,也對需求端產生不同程度影響。從較長期背景觀察,我國貨幣、金融、尤其是財政政策促進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長的作用仍有待充分發揮。根植於經濟體制內在精神與長期取向,中國公共資源長期主要投向培育和提升供給側技術進步與生產能力,對推動生產力發展與成就上述“供強”格局作用凸顯;然而就提升需求尤其是促進居民收入和消費而言,在政策方針層面雖也一直關注重視,資源分配投入的規模則明顯較小和力度相對不足。 “供強需弱”格局派生近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個現實特點:一是從總量供求關係看需求偏弱是主要矛盾,二是從需求結構看內需偏弱是主要矛盾,三是從內需結構看居民消費偏弱是主要矛盾。考慮供強需弱格局的複雜原因,上述矛盾關係短期內或難以自發緩和消亡,亟需政策部門在釐清形勢基礎上通過系統治理加以調節修復。實現經濟再平衡需統籌遠近和多策並舉:宏觀政策需增加提振需求特別是扶持居民消費力度,充分發揮宏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功能;從中長期看,需適度逐步減少公共資源對供給產能的投入或補貼規模,更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微觀主體自身力量推動創新與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關鍵要深化中國新時期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加大對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城鄉低收入居民社會保障力度,通過兩個五年規劃期前後的持續努力,較大幅度提升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 中國經濟“供強需弱”矛盾及其再平衡要求,與人民幣國際化至少有兩點關聯。產業結構升級與整體經濟實力提升,尤其是諸多製造業部門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加上其它領域優勢與大國影響力,使得通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來改革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成為現實重要選項之一。2008年以華爾街為震中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引發各方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議題的廣泛關注。過去十幾年中國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該進程對改革完善當代全球貨幣金融治理架構的積極意義,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知與肯定。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