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工業反哺農業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09:24:08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有能力支持農業。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訊/東北大學範國慶在此間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評述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全文如下: 
 
  工業反哺農業是指用工商企業創造的利潤、提供的稅收來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在我國現階段,工業反哺農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從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發展過程看,工業和農業的關係一般要經歷相互銜接的兩個階段:第一為農業支持工業階段,這個階段一般是一國工業化的初始階段,農業與工業關係的基本特征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業剩餘由農業部門流向工業部門,為工業化積累資金。第二階段為工業支持農業發展階段,即工業反哺農業階段。這一時期工業支持農業,工業化推進不但基於工業自身提供的剩餘,而且工業部門的剩餘以各種形式流入農業,對農業進行反哺。根據國際經驗,發達國家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達800-1000美元左右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實行了對農業的特別扶持政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社會發展的穩定與和諧。例如,日本在二戰前曾實施以農養工,從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轉向工業反哺農業。韓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還從農業部門抽取工業化資本,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轉向保護和扶持農業。 

  在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是以實現工業化為目標,主要依靠國內積累建設資金,從建立和優先發展重工業入手,高速發展國民經濟。這種戰略的形成與當時的國際環境密不可分。新中國剛一成立,就面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包圍,迫使我們必須盡可能快地增強國防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和盡快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在當時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從農村集中資源支持重工業和城市的發展,為工業提供積累,便成為唯一的選擇。長期以來,農業為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種傾斜政策延續時間過長,也使得“三農”問題在我國越來越凸顯。此外,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造成了城鄉分割,使城鄉之間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大量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被排除在國家工業化進程之外,造成了今天工農業發展和城鄉發展嚴重失衡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反哺農業已刻不容緩。 

  1、工業反哺農業是社會平穩發展的必然要求。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到工業對農業反哺期時,如果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反哺農業、扶持農業,整個國民經濟就會協調健康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反之,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貧富差距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甚至出現社會動蕩。 

  2、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必然不斷增長。而受耕地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等的嚴重制約,農產品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為確保糧食安全,就需對農業實行強力反哺,不斷增強農業的生產能力。 

  3、工業反哺農業,是實現社會公平,加強國家政權建設的要求。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有堅實的基礎,國家長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 

  此外,現實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有能力支持農業。從發達國家經驗看,人均GDP達700-1500美元以後就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2000-2005 年,我國GDP 由89404 億元增長到182321億元,增長1.04倍;人均GDP由880美元增長到1703美元,增長1.94倍。近幾年,財政收入增加幅度每年在20%左右,2005年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到了整個GDP的87.5%,表明我國現代工業體系已初步建成,先進工業裝備農業的能力已初步形成,第二、三產業勞動力就業人員占社會就業人數比重已超過50%,城鎮化水平已達40%。因此,國家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