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俄媒體刊文詳解1992-2007年間對中國軍售

http://www.CRNTT.com   2008-12-17 00:37:30  


 
  當然,俄2007年對華武器出口的銳減並不意味著兩國間軍事技術合作將發生巨大變化。倒是有一點需要引起人們的格外重視:在2007年中俄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竟然未舉行過一次會議(其通常每年會舉行兩次),同時,中國在過去的一年中也未與俄方簽訂任何參觀艦艇和作戰飛機的新合同。

  而導致缺乏大宗訂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中國人希望發展本國的軍事工業;二是對先前與俄方簽署的採購合同遭到延誤表示不滿;三是對近些年來獲得的俄制武器的質量有所不滿。不過,儘管存在著這些問題,北京還是對俄方提出的有關向中國提供蘇-33艦載戰鬥機和蘇-35超機動戰鬥機的建議表示出了興趣。當然,俄羅斯領導層在對是否要繼續向中國提供最現代化的武器方面目前仍存在著分歧。有人擔心,中國可能只會從俄羅斯進口少量的現代化裝備,之後便會開始其擅長的仿制工作。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了--這裡當然是指蘇-27SK/J-11戰鬥機遭遇的問題。中國曾於1996年宣布將採購大約200套用於組裝蘇-27SK的全套部件(中方組裝的蘇-27SK被稱為J-11)。然而,到了2004年,北京方面突然宣布,將只會採購可組裝大約100架J-11的部件,其理由是中國企業已能够自行生產所需的全部配件。2007年,中國展示了首批國產的J-11B--其外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俄制蘇-27SMK。

  有消息稱,J-11B的國產化率已達到了90%。另有報道稱,J-11B將裝備中國制武器系統和國產的WS-10A航空發動機。種種跡象表明,儘管中方已廢除了有關與俄方聯合研製J-11戰鬥機的協議,但俄官方至今仍未對此進行公開譴責。或許,中方的舉動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俄羅斯會選擇與印度在2007年10月份簽署有關聯合研製和生產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的協議。雖然俄方曾與北京討論過類似的計劃,但去年與印度簽署協議的舉動表明,俄羅斯似乎更願意將某些最現代化的武器系統甚至是技術提供給印度,而非中國。 

  與此同時,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主席德米特裡耶夫日前透露,俄中今後將進入新的軍事技術合作階段--聯合研製高技術武器裝備。 

  他認為,今日在北京舉行的俄中第13次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會議將成為雙方邁上新的合作階段的一個里程碑。該階段的一大特點就是聯合研製高新技術、新概念武器和軍事技術。德米特裡耶夫指出,中方對單純進口俄制武器和技術裝備已不再感興趣,因為“該國現在完全有能力在缺乏我們幫助的情況下獨立生產這類裝備”。

  他表示,在此次會議上中俄雙方已就一系列問題達成共識,尤其是,中國不但同意將繼續根據俄方的許可生產蘇-27和蘇-30戰鬥機,而且將在所有的“蘇”系產品上俄方進行合作,其中也包括最新式的蘇-35。不過,在北京會議期間,中俄雙方仍未簽署任何採購合同。俄軍事工業整體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已表示希望先採購3-5架蘇-33艦載戰鬥機,之後將再購買14架。而俄方則堅持要中方採購更多的數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