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人為甚麼愛折騰

http://www.CRNTT.com   2008-12-23 10:42:43  


中國人用三十年的時間從貧窮到小康,關鍵在於路子正確。
  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訊/光明網今天發表李水山的文章,談論“中國人為甚麼愛折騰?”文章内容如下:
 
  第一次知道折騰的含義,還是在日本。日本京都大學一位著名的學者曾在書中寫到:中國人喜歡“自己運動”(自己運動:JIKOUNDOU:自我折騰運動),而且這還是在形勢剛剛好轉或平穩的情況下常常出現,他例舉了很多建國後的政治運動,如大躍進、大食堂、大字報、大批判、大鳴大放、文化大革命。混雜、迷亂、無秩序、“自己中心”(自我中心),也是日本學者與日本國民經常用以形容國人社會秩序、思維方式和社會現象的詞語,實際上,這是“外人”對中國國內社會表象的真實評價。 

  中國人自己形容為:“一朝天子一朝臣”、“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重大鬥爭’7、8年來一次”、“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競爭上崗、末尾淘汰”、“新領導新氣象”、“新官上任三把火”、“朝令夕改”、“規劃沒有變化快”、“法大律大不如上級紅頭文件大,文件上的圖章再大不如新領導的氣魄大”。這種讓國人曾經辛酸、痛苦卻無奈的“折騰”現象,可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政治文化、幹部政績考核、社會民主意識有深度關聯。 

  如用“換位思考法”剖析:“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任何一級領導幹部,他們都想幹出一番政績來,出人頭地,對得起黨和人民,動機還不容質疑,但是如何讓人民自己當家做主還是新老難題,因此論證、聽政、反複修改,成為科學發展的新坐標。“新領導決不坐原領導的車”(因不吉利,要買新車),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破舊立新(政治要求,個人需求),群衆總是不理解(認識不上去)、惟我獨自醒,方顯獨有特色優勢政績,實際上惟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作怪。 

  市場經濟和森林法則,催生出“優勝劣汰”的人事、考核、評比法則,做官周期變短,成本提升,風險加大。於是,參加權貴場游戲的人就自然學會了“權力名利最大化”和“雇傭周期成本最小化”的經典。對這類諸多“改革創新新舉措”,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卻說:這是權貴精英學會掌握了資本主義最壞的一面,可能還是國家社保福祉法律制度極為不健全、以人為本的社會意識極為單薄、科學發展觀只停留在口頭上的緣故。 

  鄉村長修“富民”路,要折騰村民,潘鄉長調離,來了個鈕鄉長還要另辟一條“致富”路,還要修建“民樂”大廣場,又一次大拆大建、勞民傷財、大折騰。農民“薑冒富”菜園裡的果樹砍了一次又一次,這資本主義尾巴和思想剛剛被徹底鏟除,為修建“民樂”大廣場還要拆除剛建的房子和倉庫,這民怎麼也樂不起來。還不習慣於沒有政治運動的人,要掃除“精神污染”,把剛剛燃起的文藝複興之火給撲滅了。有一年,承包土地後的生產隊長,不習慣於自己一人流汗辛苦勞作,就跑到臨近學校、部隊、廠礦動員學生、教師、戰士、工人去幫助他們播種、插秧、收獲。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下放運動,使年輕一代過早過多地經歷了人世間的浮躁、盲從、虛假和凄慘。寂寞的領導幹部總想開會做報告,教導廣大人民群衆不斷提高認識,是希望聽到不斷的掌聲和贊美,每個星期多次、一開就半天的會議,把一個人下一輩子的會都開完了。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贊美者有奶吃,冷靜者靠邊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