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人必讀的兩本書:論語、老子

http://www.CRNTT.com   2009-01-22 07:58:51  


 
  我認爲,不論功課怎麽忙,事情怎麽多,在大學本科的四年裏,一定要抽時間認真地讀一讀《論語》和《老子》,沒有這方面的課程,就自覺地把它作爲必修的自學課。書中的有些段落,可以背誦下來,幷運用于實際的生活與思考。可以讓《論語》、《老子》中的思想首先在大學師生中普及,然後在國家公務員、機關幹部、企業家和企業工作人員、中小學教師中普及,幷逐步在市民、百姓中普及。這是可能做到的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經過這種普及,全民族的傳統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就可以在精神的層面,得到普遍的提升。在這種普及的基礎上便可以逐步提高,從各個方面展開比較深入的研究。這種研究又可以推動更爲廣泛的普及。 

  《論語》是一種語錄體,又多是孔子與其弟子和弟子之間的對話,比較形象、生動;《老子》(又名《道德經》)則是一部富于詩意的散文。兩書內容豐富,深蘊哲理,篇幅較短,言簡意賅。《老子》只有五千字,《論語》也不過一萬兩千字。先讀《論語》和《老子》,便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好比墊下兩塊傳統文化的基石。接下來就可以逐步擴展。比如,從《論語》就可以擴展到《孟子》、《大學》、《中庸》,或整個“四書”、“五經”。從《老子》可以擴展到《莊子》、《淮南子》等道家的其他著作。 

  《論語》與《老子》雖然比較好讀,但終究是古代典籍,難解和易于發生歧義的地方是有的。首先要儘量讀懂,必要時可適當參考某些學者的注解或評論性著作,但我們不能滿足于讀別人的“心得”或“講解”,而要自己直接把原著讀懂,在讀懂的基礎上還要讀熟,幷且進一步讀出自己的見解、體會來。這就必須勤于思考,勇于提問,還要善于分析和批評,看到它的局限性。對原著、名著,是必須反復閱讀、反復提問和體味的。像熊十力先生所說:“沉潜往復,從容含玩。”這既要下功夫,又是一種精神自由而愉悅的活動。

  孔子說過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第六)這裏像是道出了學習、教育的三個層次:“知之者”,大致是獲得或傳授知識的層次;“好之者”,則是從學習中引發了興趣,激發了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的動力;“樂之者”則更進一步,從學習和探討中形成思想的升華,産生高度愉悅的心情,或對研究“欲罷不能”的迷戀狀態。這是讀書、學習可以達到的精神境界。我們讀《論語》和《老子》,或讀其他原著和名著,以及從事各項學習和研究,都可以追求這種精神境界。 (作者張翼星,北京大學哲學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