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的教育改革被延誤得太久了

http://www.CRNTT.com   2009-03-10 10:05:32  


 
  經濟觀察報:成了“大教育部”,而且是由國務院副總理兼任國家教委主任。 

  楊東平:但是到1998年的時候,又重新恢復了教育部,沒有任何解釋。從教育管理角度講是一個倒退,喪失了曾經有過的功能。今天這一輪教育改革,教育行政部門綜合統籌職能還要擴大,還應該搞“大教育部”。 

  80年代教育體制改革最最生動、最有聲有色的,是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當時高等學校的改革是非常深刻的,明確地提出了落實大學的辦學自主權,實行校長負責制。 

  經濟觀察報:最終還是要依靠教育家辦學。 

  楊東平:當時沒有提出教育家辦學,但校長負責制的理念已經有了,黨政分開,校長對學校負責,聘請合適的人來當大學的校長,而不是“教授家中坐,校長天上來”。當時有100多所學校成為大學校長負責制試點,湧現出了一批教育家,像武漢大學的劉道玉、華中理工學院的朱九思、深圳大學的羅征啟等。 

  經濟觀察報:1998年制訂的 《高等教育法》,把“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用立法的方式固定下來了。 

  楊東平:開始是不再擴大新的校長負責制試點,後來就說不再試點。1998年《高等教育法》立法過程中,對此爭議很大,三審才通過。不少人不同意改變校長負責制,因為它是現代大學治理的基本制度。事實上,無論1949年之前在解放區、根據地的高校,還是50年代初,實行的都是這一制度。1956年5月,高教部頒發試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章程草案》,仍規定大學實行校、院長負責制,校、院長領導學校的全部工作,代表學校處理一切問題。1956年底,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中,這一制度才發生變化。現在到了重申大學實行校長負責制的時候了。 

  經濟觀察報:在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似乎有意淡化學校的行政級別。 

  楊東平:當時所有高校都是局級,不管是清華、北大,還是地方的高校。就是為了淡化,淡化是為了取消。可是90年代之後,由於政治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停滯,官本位、行政化的價值回潮,近年來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重新強化高校的行政級別,現在竟然有39所所謂的“副部級大學”!所以在高校管理體系的維度上,現在比80年代大大後退了。

  發展壓倒了改革 

  經濟觀察報:有一次去採訪劉道玉,他說90年代以後的教育只有發展,沒有改革,發展壓倒了改革。 

  楊東平:90年代以來的教育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 “發展大於改革”,第二個特點是“單純財政視角的改革”,那就是說,如果說90年代也進行了一些教育改革,主要是圍繞著彌補教育經費不足,讓學校搞經營創收,或者說是教育改革的經濟主義模式。 

  經濟觀察報:讓學校去創收,就是政府推卸、放棄責任。 

  楊東平:90年代以來教育的 “跨越式發展”,農村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數,2006年比1998年差不多增加了五倍左右,可是教育投入一直徘徊在2%-3%之間,沒有明顯改變,直到現在也沒有達到1993年提出的到200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為4%的目標。很多外國人很驚奇,很羨慕,政府又不花錢,還能讓教育大發展。其實這經驗是沒法學的,就是靠老百姓掏錢,靠銀行貸款。關鍵是,雖然教育實現了數量、規模上的大躍進,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教育的品質——包括教育質量、教育公平等等——為代價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慢慢恢復。當然,對教育的損害不僅僅來自於經濟,也來自於官場。教育行政化和教育產業化,這兩股力量造成了對學校教育品質的傷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