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發展支柱 重心應在何處

http://www.CRNTT.com   2009-05-15 11:01:21  


中國經濟支柱的重心應該落在哪裏?
  中評社香港5月15日訊/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周全浩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評析“中國要走的大方向”。作者認爲:“第三產業在中國雖然重要,但卻非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須知第三產業,如高科技、創意工業、文化產業等,中國很難在國際上與西方國家競爭。中國今後固然要繼續發展第三產業,因它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但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將仍落在農業及工業身上。”文章内容如下:

  第三產業在中國雖然重要,但卻非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須知第三產業,如高科技、創意工業、文化產業等,中國很難在國際上與西方國家競爭。中國今後固然要繼續發展第三產業,因它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但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將仍落在農業及工業身上。 

  中國改革開放迄今三十年,以“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發展,至今成績斐然。自八十年代初,中國開始積極引入外資,歡迎外商到國內設立廠房,出口大量工業製品。中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在其加入世貿後,愈趨蓬勃,成為全球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基地。 

  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模式,在亞洲地區最早發展起來的是日本。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已全面工業化。二戰後,在美國扶植下,經濟迅速復甦,以出口工業製品主導經濟發展。實際上,日本自身缺乏天然資源,如能源、礦藏、原材料等,她選擇在工業製造的技藝上發展,以優質的工業製成品贏取全世界的青睞,賺取外匯為其國進口所需物品,乃明智之舉。 

             出口導向成果顯而易見 

  六十年代始,台灣、韓國、新加坡及香港,合稱“亞洲四小龍”,相繼發展起來,並以出口導向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針,取得驕人成果。鄧小平知道,中國要改革開放,必須吸收世界先進的思想、技藝等,這才能搞活自身的經濟。故此,觀乎亞洲地區發展,讓人稱道非“亞洲四小龍”莫屬。中國走她們的老路,能發展至今天的成績,不能忽略的是,除了投入足夠的基建、土地、資金、技術及政策外,還須有良好素質的勞工。“亞洲四小龍”受儒家文化所影響,而中國更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這些地區人民刻苦勤勞、聰慧機智,學習上比其他東南亞、南亞地區的人優勝,中國能成功發展起來,這可謂一個關鍵的因素。

  中國自2000年加入世貿後,成了世界工廠,積存下來的外匯儲備冠於全球,中國走“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道路,成果顯而易見。但中國未來應如何呢?中國乃人口大國,人口達13億,乃全球五分之一,單從這龐大人口數量來看,中國很難大量依賴進口初級產品、工業製品、糧食等去解決內需,這不但涉及國家安全問題,若中國大量進口上述的產品,其價格會被扯高,環球經濟根本無法負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