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振興文化產業 核心在政策鬆綁

http://www.CRNTT.com   2009-07-27 10:56:03  


文化產業應從國民經濟體系邊緣走向中心
  中評社北京7月27日訊/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並原則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上海商報的評論文章表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可是國務院並沒有把文化產業僅僅當作精神文明層面的事情,國務院強調:“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時,加快振興文化產業”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是“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今日中國對文化的需求是很大的。自中國商品短缺的時代結束之後,社會經濟開始向精神文化消費轉型,發展文化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內在而必然的需求。中國的文化資源商品轉化率仍很低,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致程度也很低,很難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競爭。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化界包括宣傳文化領導都存在著“文化行業不能成為產業”的觀念。現在抱這種觀念的人少了,但是真正把文化當作市場、把文化產業當作產業來做的領導還是很少的。 

  近十年來,中國的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發展很快,網絡產業、文化娛樂業、音像業、演出業、藝術品經營業、影視業、傳媒業、出版業、培訓教育業及文化旅遊業等文化市場規模已達千億元之上,各種新的業態不斷出現,各種所有制的、規模各有大小的文化企業猶如雨後春笋湧現。 

  文章稱,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中國的文化產業是很落後的。文化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從國民經濟體系的邊緣走向了中心。據相關資料,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5%;日本文化產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已經超過其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視聽產品的出口額在國際上占4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居民文化消費已經占據總消費額的30%以上。 

  中國文化市場的需求是很旺盛的,關鍵還在於供給不足。中國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不發達,固然與對文化產業錯誤觀念有關,但更多的是與中國對文化市場管理的陳舊方式方法有關。 

  30年前,著名的表演藝術大師趙丹臨終前說:“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這個問題今天仍然存在。現實生活中,凡管得寬泛的管得原則的,那個行業就相對繁榮些,越是管得嚴管得具體,那個行業便缺乏活力。網絡、音像、藝術品經營、培訓、文化旅遊比娛樂、演出、影視業發達,而娛樂、演出、影視業要比傳媒、出版發達,就是同是紙質媒體,出版比新聞繁榮,而雜誌比報紙更具活力。對於一般的行政部門,常常被人指責“不作為”,可這種“不作為”的態度在文化行政部門有時就異化為“多作為”、“亂作為”。一事當頭,這些行政部門先發個“不准”的通知,如果上級“准”了,那麼他們就算白發但也沒錯,如果“不准”那他們就對了,橫竪都不錯,無須承擔責任。 

  文章認為,對於文化產業,國家當然要振興、要扶持,要促進某些文化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可是最要緊的還是“放鬆”。如果只有振興、扶持、幫助一些文化集團做大,而無陳舊的管理模式的轉變,那麼就算領導再強勢,短暫的文化企業集團搞得看似再紅火,真正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市場和文化產品依然沒有建設起來。 

  文章最後說,文化市場、文化產業需要管理,但這樣的管理不能隨心所欲,必須有個標準、章程。本著其他領域裡改革的成功經驗,建設一個法治化的制度環境——即凡是沒有規定不准的,都是准許的、可行的——中國文化市場的繁榮也是指日可待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