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郝柏村訪北京 具指標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09-08-22 09:36:00  


郝柏村(右)在台灣軍界頗有影響
  中評社香港8月22日訊/台灣問題評論員海洋今天在《大公報》發表文章“郝柏村訪北京有指標意義”,文章表示:“台灣民意的變化,正反映了台灣民眾亟望兩岸早日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走和平發展之路。郝柏村這次首訪北京,‘這本身就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的一部分’,是‘台軍前高官為兩岸軍事交流鋪路’。兩岸同胞是樂見和歡迎的。” 
 
  8月7日,台灣前“行政院長”,曾任“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的台軍老將郝柏村,從台灣乘華航班機抵達北京訪問,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國畫大師黃君壁作品回顧展,並到北京恭王府等處參觀訪問。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邀郝伯村單獨闢室密談。有報道說,郝伯村還與大陸軍方人士進行了互動。媒體認為,“此次郝柏村首訪北京之行,不僅意義重大,而且頗具指標性意義”。“郝伯村首次訪問北京,可以說是兩岸在軍事接觸和交流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每當有媒體問及有關兩岸關係及建立軍事安全互信等問題時,郝伯村卻低調的回答說:“我是退休的人,但兩岸關係會越來越好”。

         郝曾四次參訪大陸

  郝柏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離開公職後,曾四次參訪大陸。第一次是1999年,回江蘇鹽城老家探親;第二次是2000年5月,回家鄉掃墓;第三次是2000年9月,前往西安旅遊;第四次是2001年7月,率20多位退役將領前往桂林旅遊,其中包括5位上將、多位中將,是台灣訪問大陸最高級別退役將領團。

  有分析人士指出,郝柏村這次訪問北京,是應黃君壁女兒黃湘詅之邀,郝柏村與黃湘詅是忘年之交,此次雖為黃君壁畫展,但因為其有曾任台軍“國防部長”、“參謀總長”身份,具有指標性意義,對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走和平發展之路有積極作用。“目前兩岸協商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是正當其時”。

  去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了六點意見,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走和平發展之路。以“和為貴”、“和為上”、“和為統”為重。

  今年5月,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領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抵達北京訪問,並舉行了“胡吳會談”,在會談中,胡錦濤總書記表示,關於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是“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提出的目標,已經成為兩岸雙方的重要主張,我們應該向這個方向繼續努力。此次郝柏村以其退役高級將領的身份首訪北京,應該說有利於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走和平發展之路;有利於啟動兩岸軍人問題的接觸和互動;有利於就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展開學術交流。

       和平發展避免戰爭

  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走和平發展之路,極有必要,好處甚多。

  一、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走和平發展之路,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需要。

  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統則兩益,離則兩傷。這是中國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了的客觀事實,並早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識和願望。台灣同胞清楚看到:台灣地小物薄,經濟發展對外依賴性大,而大陸地廣物豐,實力雄厚,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大。如果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走和平發展之路,進一步加強兩岸交流交往,乃至祖國和平統一,大大有利於兩岸特別是台灣經濟發展和其他方面建設。

  二、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走和平發展之路,是反對“台獨”,避免戰爭的需要,也是台軍官兵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胡錦濤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以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

  胡錦濤講話,直接為台灣軍隊提出了對話資訊,引起了台軍官兵的極大關注和反響。這意味著台海上空的戰爭陰雲開始逐漸散去,這是台軍官兵極為歡迎的,因為台軍官兵極不願意打仗,更不願意“為台獨賣命”,丟掉自己的寶貴生命,毀掉自己的家園。

  長期來,在台灣軍隊裡進行反“台獨”教育,台軍是反對“台獨”的重要支柱。然而,陳水扁八年執政,大搞“台獨”、大搞“去中國化”,還下令在台軍中大搞“台獨”教育,用“台獨”理念為官兵“洗腦”“涮心”,把台軍作為搞“台獨”的重要工具。“台獨”意味著戰爭,“台獨”必然會導致戰爭。現在,島內“台獨”勢力仍然存在,在野民進黨並沒有放棄“台獨”黨綱,正在想方設法重新上台執政,搞“台獨”。

                   早日結束敵對狀態

   三、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走和平發展之路,是台灣主流民意的需要。

  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去年“5?20”馬英九上任後,兩岸關係逐漸趨於緩和,台灣民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台“陸委會”在今年2月16日公布的報告“2008年兩岸關係各界民意調查綜合分析”,整理去年108項兩岸相關民意調查,提供了很多正面數據,變化的表現和特點:一是認為兩岸關係已經走出危機,對前途比較樂觀;二是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民意變得更加寬容和包容;三是對於兩岸兩會商談並推動兩岸關係的政策措施,民意變得理解;四是多數台灣民意認為,兩岸直接“三通”對台灣經濟有利;五是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獲得成果有較多的認同。

  台灣民意的變化,正反映了台灣民眾亟望兩岸早日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走和平發展之路。郝柏村這次首訪北京,“這本身就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的一部分”,是“台軍前高官為兩岸軍事交流鋪路”。兩岸同胞是樂見和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