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人在台成禁忌話題 兩岸需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0 00:24:58  


謝大寧
 
  謝大寧:兩岸關係物質化未必有利於兩岸未來整合

  認同問題就知識言,涉及許多政治專業,這不是我的專長。但撇開知識問題,則每個人當然都有種種涉及認同的層面。就做為這一代的中國人而言,特別是在台灣成長的中國人,我不只在情感上關心這個問題,而且這幾年也以實際的行動關注這個問題。剛剛黃老師提到,2004年民主行動聯盟的成立,其實我們背後一個非常關鍵性的思考就是認為,如果兩岸問題不徹底解決,台灣現在的所有困境,將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真正獲得突破,當然,在這狀況下,認同對台灣的每個人而言,也就必然會一直處在虛懸的狀態下。這樣的想法對我而言,當然早就形成了,可是原先我只是以學者的身份在思考這個問題,但2004年之後,我們則開始以一些實際的行動來試圖解決這問題。 

  當時我們就知道,雖然沒有經過實證研究,但光憑我們對台灣社會的某些感覺,就可以瞭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其難度是極高的,政治人物也不太敢碰這一塊。比如說,剛剛吳教授提到的馬會怎樣走?這涉及台灣現實政治的制約,造成整個台灣的政治權力運作上,根本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空間;馬在認同問題上只會不停地向綠那邊傾斜。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馬的個人特質使然,但也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國民黨已然喪失靈魂所致,當然歸根究底,這是台灣政治現實、各方力量拉扯,綜合作用的結果。於是這也導致了在馬上台後,他在兩岸上只敢碰經濟這一塊,這樣一來,也就是逐漸將兩岸關係物質化了。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不只是馬英九把兩岸關係物質化,大陸採取的各種惠台政策,實際上也是在把兩岸關係物質化。其結果,事實上不會形成對兩岸朝向整合的真正推動力量。因此,我們認為,兩岸必須有一個真正能產生整合作用的基本框架出來,否則整個趨勢仍然是危機重重的。但坦白說這個框架可以由我們先構思出來,然而由台灣來發動的機會不大,必須要由大陸首先主動發動。只有大陸主動發動,台灣才有可能找到一個做這件事情的立基點。

  大陸不能用狹隘的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來尋求解決台灣問題 

  馬英九執政後,我們認為,民主行動聯盟應該以兩岸統合學會的方式,提出一個解決兩岸問題的框架,主要是希望讓大陸瞭解到,兩岸問題,如果真想和平解決,只有循這樣子的一條路線,才有可能解決;大陸如果想用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狹隘國家主義,是沒有辦法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也就是說,如果不給“中華民國”一個地位、一個空間,兩岸的問題是不可能平順地得到解決的。 幾年前黃老師提出一中兩憲的構想,也就是在一個中國的框架裡頭有兩個憲政秩序實體。這樣的框架其實是從亞中的“整個中國”的概念建構來的。我們認為,如果這個框架可以用一些具體的行動來展現的話,兩岸問題也許有真正解決的可能。

  台灣沒有建構整個中國的能力 但是胡錦濤有能力做這件事情

  當然,“整個中國”是一個待建構的框架。在現實政治的運作上,台灣沒有能力建構“整個中國”,可是胡錦濤卻可能有這樣的能力。大陸只要不要以任何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方式把台灣吃掉,也不要用一個民族主義的方式去和美國、整個世界秩序對抗;大陸要向台灣釋出一些善意,讓大家都感到安心,讓台灣安心在這個框架裡頭,然後我們再逐步的來推動。沒有這樣一個框架,沒有把雙方的某一些癥結解開來的話,用任何技術性的手段,幾乎都沒有辦法解決兩岸的問題。

  兩岸也可以從文化上著手整合問題

  另外,我非常同意剛剛耿曙兄提的一點,即不只是從框架上著手,還有從文化上著手。可是現在的這種文化上的著手方式,比如說談談兩岸的血緣,媽祖廟的交流之類的回溯方式來談文化,這種認同是缺乏開創性的。又比如說談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這當然很好,但也有將文化落入物質化的危險。所以這些作法對真正問題的解決,我也認為大概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我們不論是談國際政治,還是國內政治,或者談“特殊的兩岸關係”,文化議題都是一個不可迴避,必須正視的東西。文化的議題不一定直接導向民族主義,它也許有某些東西可能具有共同基礎,譬如說一些情感上的層次,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礎,可是如果我們不去刻意的強調那個層面,而是正視文化的力量在整個認同推動的過程中它所可能扮演的角色,我覺得它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助力。但是一定要注意從文化的創造性層面來考慮。這問題牽涉面實在非常廣泛,不是我們今天這個題目所能涵蓋的,所以我只能簡單的提一點,希望以後能有專題再來討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