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危機下中美貿易摩擦 中國如何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09-09-21 10:44:07  


危機下中美產生貿易摩擦,應對不好兩敗俱傷。
  中評社北京9月21日訊/最近發生的中美輪胎特保案正處於膠著狀態,這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回流的最新案例,反映出國際金融危機狀態下中美貿易摩擦的新特點。 

  中國財經報刊登杜月文章表示,作為貿易往來最大的兩大經濟體,中美的貿易摩擦實際上一直沒有間斷過。而這次的金融危機下的中美貿易摩擦,是新形勢下美國本身的經濟狀況、中國貿易的缺陷以及兩國的貿易格局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次經濟危機帶來美國自二戰以來幅度最大的經濟衰退。目前美國經濟在大蕭條時期以來首次出現連續四個季度負增長,不僅帶來金融機構的大量倒閉,引起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也影響到實體經濟部門的停滯與衰退。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美國的失業率達到了大蕭條以後最高的水平,消費量也屢屢縮水,相應地,國際貿易額也出現衰減的跡象。而中國往美國出口的產品,大都以低端廉價型為主,在經濟衰退時對美國勞動密集型夕陽產業的衝擊更為明顯,而此時帶來的失業等問題就顯得更為敏感,因此也更易引起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限制和排斥。 

  也應客觀地看到,由於中國具有勞動力資源的優勢,成本的低廉使得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大的優勢。而這些產品勢必對美國相關產業進行衝擊,帶來的失業人數就更加容易引起美國的重視。在經濟危機的作用下,中國的出口形勢更加嚴峻,而向來秉承“薄利多銷”的中國企業傾向於以更低的價格來增加出口量,這助長了美國的反傾銷反補貼勢頭。 

  文章分析,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新情況,中國該如何應對? 

  從企業方面來看,第一,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價格不僅減少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也給美國反傾銷提供了口實。調整產品結構,以質量和技術打入和占領市場,創立企業的自主品牌,才能實現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另外,企業加強和完善自身管理,減少管理成本也是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式。 

  第二,遵守市場規則,保持商業道德,自覺抵制低價傾銷等擾亂出口經營秩序的行為。加強行業內溝通與合作,避免壓價手段的惡性競爭。由於國內存在眾多產品類似的出口企業,同業的惡性競爭不僅常常帶來所有人利益受損的惡性結果,也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自覺遵守市場秩序,維護企業形象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掌握貿易救濟的知識,充分維護企業利益。當發生貿易摩擦時,應積極應訴,並通過加強與政府的溝通,與行業協會的合作,並團結同行企業一致對外。另外,分散國際市場,進行產品差異化競爭,積極了解國際形勢,掌握市場信息也能幫助企業在金融危機下更好地調整戰略進行出口。 

  作為政府,首先必須盡快建立應對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儘管中國已經對外開放多年,加入WTO也已達8年,但是中國在應訴貿易救濟案時仍未形成完善的機制,常常陷入被動。隨著金融危機以來,中美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多,建立完善的國內應對機制,將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有機統一起來共同應對,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將涉及經濟、法律方面的人才召集起來並將相關資源有機整合,才能使中國更加成熟地面對國際貿易摩擦。 

  其次,努力擴大內需,進一步鞏固和開發農村市場。目前,中國國內消費不足不僅影響到國內市場的進一步擴大,也加大了貿易順差,影響到中國的貿易摩擦。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鼓勵自主創新,以產業振興計劃帶動內需的擴大。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電網、路網等配套設施的投資力度,進一步鼓勵和引導家電下鄉,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另外,轉變政府職能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不應單單通過出口補貼來直接刺激經濟的發展,而應更多地提供市場信息,優化經濟環境,強化政府的服務型職能。 

  最後,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外交等多種手段解決貿易爭端。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在各領域內加強合作都具有重大的意義。而貿易摩擦本身並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涉及政治、外交等一系列方面。此次的經濟危機帶來的貿易摩擦,兩國需要在更深和更廣的領域進一步合作,並通過國際會議及其他機會加強交流,爭取更多的利益一致性,促使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盡早被承認,也有利於兩國貿易摩擦問題的解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