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社保新政:轉變增長方式必由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09-12-23 09:26:04  


 
               二是處理好社保制度自身積累與宏觀經濟環境的關係。

  中國社保基金增長較快,尤其近5年來,年均結餘2000億元左右;1993年社保基金累計僅為335億元,到2008年底則高達1.37萬億元。社保基金結餘並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對養老保險來說,在投資體制不盡合理和收益率低下的情況下,滾存餘額過大就意味著受到的侵蝕越大,這是因為,在現收現付下(中國養老保險雖為統賬結合模式,屬於部分積累制,但由於目前絕大部分為空賬,可近擬看做現收現付制),積累的本質是未來的債務。為此,有些國家規定的“基金比”(即當年支出額與滾存結餘之比)還不到30%,而中國目前“基金比”已達150%。滾存餘額過大意味著未來政府的責任就更大,換言之,過高的社保基金積累也不是免費的午餐。

  重要的是,如果社保制度自身積累過高,就有可能與外部宏觀經濟環境的要求形成衝突。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至今連續18年呈現“雙順差”,截止到2009年9月底,外匯儲備已達2.27萬億美元;中國儲蓄率是世界之最,從1998年的37.5%上升至2007年的49.9%,2008年已高達51.3%。

  為此,筆者提出3個政策思考:某些險種的費率可以適當下調,某些險種的待遇水平可適當上調;要盡快建立待遇水平指數化掛鈎的機制;要加快改革投資體制,將貶值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三是處理好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關係。

  十幾年前中國政府便確立了多層次社保體系的基本理念,但目前五支柱的“瘸腿”現象十分嚴峻:第一支柱負擔過重,其他支柱發展嚴重滯後。在醫療保險制度中,第二支柱明顯缺位,尤其對大病和特種病的費用補充微乎其微;零支柱即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顯得投入不足,覆蓋面狹小。養老保險制度五個支柱之間“瘸腿”狀況更為嚴重:屬於基本保險的第一支柱壓力過大,廣大退休人口的收入來源主要靠這個支柱;屬於第四支柱的個人儲蓄不得不畸形發展,儲蓄率必然過高,這反過來又是第一支柱完善造成的;屬於商業養老保險的第三支柱發展相對較好;來自一般稅收的養老補貼性質的零支柱還沒有建立起來,是一個空白;企業年金作為第二支柱發展十分緩慢,人為制約因素很多。此次金融危機顯示,應盡快理順多層次和多支柱之間的關係,大力發展第二支柱,盡快建立零支柱。為此,筆者提出3個政策思考: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制度要盡快解決“稅優瓶頸”;第二支柱即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制度要加快建設步伐;第三支柱即商業養老和醫療保險產品仍需加速發展。

                 四是處理好繳費型制度和非繳費型制度的關係。

  大概念下福利制度可分為社會保險和社會保障2個制度。“社會保險”屬於繳費型制度,是一國福利制度的骨幹部分,追求的目標應是制度收支的自我平衡機制和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西方國家在21世紀90年代之所以先後掀起的風起雲湧的改革浪潮,其根本原因就是其社會保險制度的支付能力出現了問題。相比之下,“社會保障”是非繳費型制度,其功能定位應該主要是體現國家的責任,強調二次分配對一次分配的校正,讓受益人口能夠分享到經濟高速增長的好處,注重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使其真正成為一個社會安全網和抵禦社會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處理好這2個制度的關係方面,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啟發起碼有2個:一是加大非繳費型制度投入有利於拉動內需,但目前中國非繳費型的養老金制度還處於空白狀態,社會救助的投入比重較小,城鎮居民依賴的主要還是繳費型制度。二是加大非繳費型制度投入涉及到長期內“福利模式”(WR)的選擇取向問題,在目前世界各國中,凡是非繳費型支出比重較大的福利模式,其勞動力市場彈性都比較好,內需驅動具有可持續性,反之則相反。為此,筆者提出3個政策思考:厘清繳費型和非繳費型兩個制度的邊界;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和城鄉低保制度的力度;盡快建立養老保險“零支柱”即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