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世界經濟重塑下的中國模式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0-02-04 10:46:34  


 
  然而在這場全球秩序的重構中,變化中的中國,如何更客觀和清醒地審視“中國模式”的真正含義,其本身就意義非凡。那麼“中國模式”的內核到底是什麼?它會給全球價值體系重塑帶來哪些啟示?值得更深入地思考。

  首先,在總結幾十年發展困境與成功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不僅包括有關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也有關於科學發展觀,自主創新、建立創新型國家的理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更有關於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的理論,關於構建和諧經濟和和諧世界的理論等,這些為“中國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其次,在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的關係方面,中國找到了平衡點,即在堅持穩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和體制轉型的雙奇跡。按照標準的經濟學理論,決定一國增長的不僅有勞動和資本、技術等要素,而且還有制度驅動的經濟增長。而中國改革進程帶來的就是制度化變革產生的強大溢出效應。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從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開始,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到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再到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制度,可以說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需求,為中國經濟30年持續的高增長釋放了巨大的活力空間。

  其三,在漸進主義改革的基礎上,通過“綱領性”的計劃來促進經濟發展,發揮政府對於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從而取得相對於西方國家以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比較優勢”,形成了獨特的發展道路。

  其四,經濟發展依賴於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全面推進,一方面激發了資本、勞動力等資源投入的不斷增加和需求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推動了資源配置效率的不斷提高和經濟創新的持續深入展開,從而導致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的增長,這種增長是一種由長期結構性變遷、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推動的經濟增長。

  其五,全方位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充分享受全球化紅利。改革開放外向型發展戰略的提出,一方面使我國的外源性增長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市場潛力和產業配套能力深深嵌入全球分工體系和生產鏈條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其中進出口比值占GDP比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9.7%上升到66.2%,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60%,中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

  最後,不斷自我調整和與時俱進,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中國模式”既有相對穩定的一般性特點,同時,中國經濟在持續發展,中國發展模式也在順勢調整與創新。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現代化和市場化的輪回、挫折和發展的重重困境,“中國模式”也經歷著巨大挑戰,比如長期形成的高積累、重投資、輕消費的“投資饑渴症”、出口導向型經濟下的“留住順差,流出財富”以及資源能源高消耗下的粗放型增長等。然而每一次大的衝擊,都會演化為中國經濟邁上新台階的促動力,中國模式在反思中總結經驗在探索中尋求治道。特別是金融危機中,中國多措並舉、多管齊下,辨證施治,成功駕馭了危機,駛入穩健、快速的發展航道,可以說,這就是中國模式的生命力和合理內核。

  從很大程度上說,金融危機考驗了“中國模式”,而中國在應對這次危機中的表現又提升了“中國模式”的影響力。 過去“中國模式”不斷吸收了“歐美模式”、“日本模式”的有益經驗和智慧,今天“中國模式”所強調的“平衡發展”、“和諧發展”也將對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