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春節“申遺”是貼錯地兒的年畫

http://www.CRNTT.com   2010-02-12 09:48:24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日前建議將春節申遺,以搶救這個傳統節日不斷流失的“年味”。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訊/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日前建議將春節申遺,以搶救這個傳統節日不斷流失的“年味”,引起不少質疑。上海《東方早報》今天登載胡安東的文章“春節申遺是貼錯地兒的年畫”認為,與其說春節申遺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烏托邦,還不如說它是一張貼錯地兒的年畫。因為任何表象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民生的“物質共享”做基礎,那麼多美的理想大廈都是安徒生的童話。內容如下: 
  
  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的捍衛者,作家馮驥才先生日前建議將春節放在我國申遺的首位,以搶救這個傳統節日不斷流失的“年味”。與往常一樣,馮先生又把13億同胞看不看春晚、放不放鞭炮,當作了國家與民族具不具備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的衡量標準。

  對於馮先生將春晚等“年文化”定義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是否妥帖,當有各種不同的角度和解釋。但對於趕著鴨子般過春節的大多數親歷者而言,趙本山的小品,不一定就能讓那些擠了幾宿臭汗才買到火車票的“春運症候者”笑出聲來。畢竟在享受完20分鐘的嘻嘻哈哈後,又得想著為訂返程票而發愁了。假如馮先生能在“10萬摩托把鄉還”的無奈和酸楚中體驗一回,那麼就有可能不太會被春運人潮的這種被折騰而“所洋溢”。

  其實,不是我們不願意憶起孩提時的吊縫猴、接青龍、點孩兒燈;不是我們不願意圍著白發蒼蒼的老母親捏油燈、剪春幡、舂冬米;不是我們不願意與家鄉的發小們一起漚柏枝、跑竹馬、逛廟會;不是我們不願意與鄉裡鄉親同搡槳、同弄舟,同點除夕守歲燈。而是我們去年的錢包究竟能支撐這些“文化情結”幾多?我們的快樂究竟能裝滿這些“年文化”多少?畢竟於大多數“恐歸族”而言, 一怕家人問收入,二怕埋單錢夾薄,三怕無法盡孝道,四怕往來人情多,五怕無票超假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