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維持現狀為改變 兩岸共同決定何處去

http://www.CRNTT.com   2010-02-22 00:39:26  


和平發展,兩岸共同構建未來。
 
  另一方面,大陸要爭取和平發展,台灣也需要和平發展。台灣政治家也會看到,維持現狀只是暫時的,中華民族終究要完成兩岸的完全統一。那麼,在創造未來“一個中國”新形式的時候,台灣方面也應當發揮積極作用。因此,不僅需要加強台灣在經濟、科技等等方面的硬實力,也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軟實力。2008年4月,馬英九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文化是台灣的關鍵實力。台灣的教育水準、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明顯地領先華人世界,是台灣最大的資本。”要“經由軟實力達到與增加國防經費相同或更大效果。”馬英九說,擴大陸生赴台是“一個計劃深遠的陽謀”:“如果20年後大陸的國台辦主任是台大畢業,這有甚麼不好?”而要做到這些,首要條件當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無疑,維持兩岸關係現狀,也是台灣同胞包括台灣政治家的利益所在。

  顯然,作為領導中華民族人口主體部分的大陸領導人,思考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的國家利益問題,不應當把像台灣問題這樣並非最重要的問題放到太高的位置上;他們不僅要解決13億人口的生存問題,更要考慮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問題。而正因為考慮民族復興的大局,才把和平發展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主題。相比之下,台灣的一些政治人物,或許因為身處台灣,往往不能夠或者很少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去思考中國問題和台灣問題,更有的人只站在政治人物自身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有一種所謂“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的封建割據意識。

  有論者在大陸慶祝60周年國慶的時候回顧往事,從1949年“劃江而治”的議題聯想到今天兩岸“劃海而治”。如果可以這樣比的話,那麼應當說今天人民解放軍跨過台灣海峽比當年跨過長江容易多了,而今天可能達成的和平協議跟當時共產黨提供給國民黨的“和平協議”相比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哪有甚麼“投降”可言呢?其實,這種“投降論”也是一種封建價值觀。以現代政治觀念而言,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所謂“投降”只是妥協而已。如果按照“投降論”的邏輯,“一國兩制”豈不也是“投降”?而問題在於,即使是“投降”,那也是向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投降”,沒有甚麼可羞恥的。何況所謂“投降”僅僅是調整一下利益視角、利益觀念,調整利益關係,實際上是“共創雙贏”,根本談不到投降。事實上,這樣的腐朽觀念應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加以淘汰,應當學習繼承的是中國傳統觀念中富於智慧的部分。比如說,傳說鄭板橋回復家人關於與鄰居爭地的來信寫了這樣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如果人們能夠學習鄭板橋的智慧,換個角度來權衡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忽略“秦始皇”的問題。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立場上追求“大”利益,就可以得到大利益,同時也可以實現更多的“小”利益。胡錦濤說:“回顧近代民族之艱難奮鬥歷程,展望未來民族之光明發展前景,我們應該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以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2008年12月31日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應當說,這一呼籲既是自勉,也是對台灣政治人物的一種鞭策。中華兒女都應當抓住和平發展機遇,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