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未來中美經濟關係的變與不變

http://www.CRNTT.com   2010-03-02 09:14:53  


 
  儘管中美政治、經濟交流較好,但軍事交流較差,雙邊互信度不高。奧巴馬在北京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回國後又重談“與台灣關係法”。美國對中國大陸與台灣關係改善表示歡迎,但卻要控制“知情權”。最近,白宮不顧中國的堅決反對宣布向台灣出售武器,並會見達賴喇嘛。奧巴馬政府的這些做法極大地損害了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也違背了奧巴馬訪華時與中國政府達成的建立中美戰略互信的基本原則,如果奧巴馬政府不能停止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將對未來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投下陰影。 

  與共和黨政府不同,民主黨政府更加強調保護美國的弱勢產業,而非自由貿易;強調社會福利(醫保),而非自由競爭;強調氣候變化,而非傳統產業。這些因素將決定未來奧巴馬領導下的美中關係與布什領導下的美中關係有很大的不同。 

  中美之間不容回避的四個經濟問題 

  展望未來中美經濟關係發展,以下幾個問題是不能忽視和回避的:一是人民幣匯率問題;二是貿易平衡問題;三是氣候變化問題;四是知識產權問題。中美雙方要從戰略的高度妥善處理。 

  美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通過外交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逼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問題應該通過主權國家的法律和市場機制解決,而非他國的壓力所能解決。中國人民幣匯率遲早要走國際化道路,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中的貨幣地位與中國的經濟實力相匹配,使人民幣在貿易、投資、儲備等方面的功能有所體現。 

  在貿易平衡問題上,人民幣匯率不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中美貿易不平衡是結構性的,亞洲國家將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通過轉口貿易記到中國頭上;從另一個角度講,美國在海外直接投資(FDI)所帶來的間接貿易是美國直接商品貿易的2倍,美國是順差國,因此,美國在貿易平衡問題上沒有權力對中國說三道四。 

  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展中國家堅持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雙軌談判。發達國家主張將雙軌合併為一軌,另起爐灶。中國認為,發達國家要接受“三可標準”(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發展中國家得到發達國家技術和資金援助的條件下可接受“三可標準”。發展中國家自願採取的行動不接受“三可標準”。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兩國應該共同合作,為人類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做出貢獻。 

  在知識產權問題上,中美應該遵循下述原則:一是處理好維護國家利益和承擔國際義務的關係,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做“負責任的大國”之間保持平衡;二是處理好知識產權保護(壟斷)與市場競爭的關係,在促進技術創新與保持市場競爭之間保持平衡;三是處理好知識產權保護(壟斷)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關係,在知識產權創造者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之間保持平衡。 

  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美國應該清楚,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是建立未來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重要條件。美國應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作為中國幫助這些國家緩解流動性短缺的必要條件。一方面否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另一方面卻接受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中國的資金,既自相矛盾,又不利於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