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也談汪輝“抄襲門”

http://www.CRNTT.com   2010-04-09 12:11:19  


 
  “中國魯迅”在毛澤東、瞿秋白的魯迅論之後,經過了漫長的模式化過程,到十年“文革”中被推向了極端。魯迅映象成為一些當權者手中任意捏塑的工具,一會兒是“偉人”、“旗手”,一會兒又是“俯首聽命”的“小兵”。 

  1976年10月“文革”結束,從政治上打倒了“四人幫”,然而在思想上並未得到解放。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場關於魯迅思想發展道路和世界觀轉變問題的討論,就是在舊的思維模式和思維定勢上繼續滑行的典型例證。這場討論反映出當時整個精神文化界還難以擺脫舊的思維窠臼和舊的真理標準,一方面在提倡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卻又在使用舊的思維方式和舊的論證方法,在舊的認知邏輯軌道上翻筋鬥。那樣多的學者,花費那樣多的功夫,把自己寶貴的才學傾注在魯迅世界觀轉變的具體時間上,並為此爭論不休,明明是做著無效勞動卻並不自知。這令我想起了廖冰兄的漫畫《自嘲》:一個曾被囚在罐中的知識分子,罐雖然已經被打破了,他卻還保持著囚禁在罐中的姿態難以自解。這幅漫畫和魯迅思想發展研究中所存在的種種弊病,都反映了70年代末中國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狀態,既可悲又可憐,不來一個比較徹底的精神解放,實在是無法前進了。 

  中國的魯迅研究應該向何處去呢? 

  始終站在思想解放運動前列的中國魯迅學界的思想者們,一直苦苦思索著這個問題。 

  1985年5月,王富仁的博士學位論文《〈呐喊〉〈仿徨〉綜論》在《文學評論》上刊出,1986年8月,在這篇論文基礎上寫成的專著《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呐喊〉〈仿徨〉綜論》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魯迅學界思維轉折的序幕揭開了。 

  這道序幕是由糾正50年代陳湧解讀《呐喊》《仿徨》所存在的“偏離角”開始的。應該承認陳湧的《論魯迅小說的現實主義》,是毛澤東的魯迅論之後中國魯迅學界的最高成就。而正因為是最高成就,是中國魯迅學史上的一個關節點,所以轉折須從這裡開始。針對陳湧的社會政治革命視角,王富仁提出了反封建思想革命這一命題。 

  然而,很快就遇到了阻力。中年以上的一些魯迅學家紛紛提出駁難。這裡有既得利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王富仁雖然提出了視角轉移的問題,但卻並未對已成定勢的思維方式進行扭轉。 

  在中國的魯迅研究日益走進死局的時候,仍如五四時期一樣,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向國外尋找精神資源。繼樂黛雲教授編的《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1)》之後,中國學術界和出版界陸續引進了不少國外魯迅研究的新論著和新觀點,對中國的魯迅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86年10月,竹內好的《魯迅》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銳的魯迅學家汪輝,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的《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第257、305等頁,坦然承認這位日本思想家,對自己的研究思路產生過重要的啟悟。汪輝的出山,對已成定勢的中國魯迅學界的思維方式進行了扭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