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雙英會 別鬥嘴 要對話

http://www.CRNTT.com   2010-04-10 10:19:03  


雙英會引起高度關注,人們希望辯論充滿理性。
  中評社台北4月10日訊/中華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英明今天在《聯合報》登出文章“雙英會別鬥嘴 要對話”, 表示“為了未來,為了社會內部相互寬容、尊重,讓我們從內心深處揚棄‘辯論’,向對話方向轉折,並且以此轉折來要求政治人物或日常生活中的族群間都能開展對話、進行對話;兩岸關係主題更需要通過對話,而不是辯論獲得解釋或化解。”文章內容如下:
 
  上海市長韓正訪台,為年底五都選舉和兩岸關係注入新觀察元素;而下旬雙英會對ECFA的“辯論”更凸顯兩岸關係的敏感重要性。

  對於政治人物的“辯論”,基本上都從輸贏的邏輯或角度去觀察,除了從論證、口才、機智反應等面向去評論外,甚至還會從神情、衣著、打扮去品頭論足;使一場可能好不容易擠出來的所謂“辯論”,最後仍然跳不出“鬥雞式”輸贏的傳統式期待“怪圈”。

  如果要跳出上述的怪圈,首先必須揚棄計較輸贏的“辯論”概念,向“對話”方向轉折。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甚至“國與國”之間,或族群與族群之間,須要的是對話而不是辯論。對話的進行,不外是不斷去除彼此的誤解,增進彼此的理解,並且以此為基礎,讓彼此都能獲得尊重和尊嚴;因此,對話的進行,不是計較輸贏的算計式或政治性的實踐,而是彼此尊嚴和相互尊重的文化實踐。

  對話的目的,不在於一方勝過一方,不是某種要使人達成一致的策略或手段;對話的進行,是讓彼此能夠真誠地討論重要的問題;在這樣的對話中,是否真誠,是否發自內心,是對彼此最純粹最單一的期待和要求。在真誠的前提下,任何懷疑都是合理的,包括對各方起初立場的懷疑;通過對話,彼此可能修正,甚至喪失自己的立場;對話沒有預先要達到的目的,除非那目的是對話的自然結果;參與對話不是為了接受指導,而是彼此增進理解,彼此互益和相互豐富,從而獲得尊重和尊嚴。

  總之,作為這樣的文化實踐的對話,是可以促成和諧(而非一致),而不會導致另一波因為計較輸贏的爭鬥;雙英會的“辯論”是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

  為了未來,為了社會內部相互寬容、尊重,讓我們從內心深處揚棄“辯論”,向對話方向轉折,並且以此轉折來要求政治人物或日常生活中的族群間都能開展對話、進行對話;兩岸關係主題更需要通過對話,而不是辯論獲得解釋或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