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曉輝: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條必走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0-04-14 10:00:04  


 
  孫兆東:能排出這樣的一個時間表,來自兩個方面的前提和信心,一是中國經濟延續過去30年的發展,並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歷史潮流下,獲得良好的國際經濟政治的發展環境;二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在本次全球經濟危機後得到正確的轉型。也就是,我們從“微笑曲線”的資源和製造端,成功轉向以高端製造為依托的設計和品牌端轉型。那 麼 , 再 過2 0年 左 右 , 中 國 的“貨”就會達到《世界的人民幣》書中所提到的,主導貨幣國家貨幣國際化需要的物質基礎,到那時,我們的“貨”,必然要求我們的“幣”實現其國際經濟貿易的主導作用,水到渠成,這也是百年來主要國際主導貨幣國家貨幣國際化的一般規律。

  今天,我們能切身體會人類的進步,人類進步的速度是不斷加速的。特別是全球信息產業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全球一體化的未來,高科技成為和平和發展的重要支持手段。因此,從貨幣本位的發展歷程,我們堅信信用貨幣的未來發展,最終會走向“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貨幣”的目標。

  人民幣國際化至少逾越三大障礙

  內部條件還不完備、各種“陷阱”值得警惕、外力阻礙不可忽視

  《經濟參考報》:人民幣國際化面臨哪些困難?

  孫兆東:目前看來,橫亘在人民幣國際化征途上至少有三大障礙。

  第一,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內部條件還不完備。與歷史不同時期實現貨幣國際化的英國、美國、日本相比,我國儘管近年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速,但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後,人均G D P僅3000多美元,全球排名低於100位,相當於世界人均G D P的1/3。我國的資本市場尚不成熟,如果此時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勢必造成證券市場巨大波動,進而衝擊人民幣匯率,甚至重演2008年在越南發生的貨幣危機。再是,國內金融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先進的現代銀行體系,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亟待升級,主要出口產業的附加值、技術含量和價格彈性低;特別是中國的巨額順差雖然開始減速,但仍然保持數千億美元的規模,這與國際化中通過貿易逆差輸出人民幣的要求相去甚遠;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匱乏,也影響了人們在境外持有人民幣的意願。

  第二,伴隨貨幣國際化過程而自然產生的各種“陷阱”值得警惕。首當其衝的是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國際金融投機利益集團久經沙場,經驗老到,只要能掌握足夠數額的人民幣,就有可能抓住機會將1997年對亞洲貨幣的狙擊行動複制到人民幣上來。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效果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貨幣國際化的影響,給外匯市場和貨幣市場造成衝擊。特別是產業結構升級尚未完成,若過快推進國際化,可能造成我國的出口、就業和FD I大幅萎縮,進而傷害整體經濟的穩健性,甚至掉進日本在上世紀日元國際化進程中遭遇的“空心化陷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