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世行投票權提升的象徵意義更多

http://www.CRNTT.com   2010-04-27 11:04:42  


25日,參加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發展委員會會議的代表在會議開始前合影
  中評社北京4月27日訊/4月25日,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春季會議通過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這次改革使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提高到了4.42%,成為世界銀行僅次於美日的第三大股東國。《新京報》今日登載上海學者王瑩的評論文章“增世行投票權象徵意義更多”,南方網也發表社論表示“世行決策一股獨大局面仍待改變”,其內容如下:

  ○增世行投票權象徵意義更多

  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春季會議25日通過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這次改革使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對於這一重大改革,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指出,當今世界正在向一個“新的、快速演變的多極世界經濟體”發展,發展中國家正在為世界經濟復甦和恢復增長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銀行必須通過自身改革來承認這一新的現實。

  從這次的改革方案來看,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投票權提升了3.13個百分點,日本投票權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78%,德國、法國、英國的投票權也分別下降0.4%左右。如果僅僅從亞洲區域來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地位已開始逐步下滑,中國日益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金融危機更將這種趨勢加以強化,中國的經濟總量正在迅速接近日本。日本在世行投票權的大幅下降,不僅顯示出日本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的加速下滑,也反映了世行權力重心正在向東移動,特別是向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偏移。

  在2009年10月份舉行的第三次G20金融峰會上,就已經透露出增加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3%的世行投票權和5%的IMF份額的改革方案,而最終實施的方案並沒有超出之前的預期。事實上,這樣的調整幅度仍未達到公平與合理的程度,不足以體現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在世行內應有的權益,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弱勢依然突出。

  在本次改革中,中國成為最大的贏家——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讓渡的3.13%投票權中,其中超過半數的權力被賦予中國。 但這並不足以同美國等發達國家分庭抗禮。美國在世界銀行中擁有的投票權依然維持在15.85%,這意味著美國仍然擁有一票否決權,對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來說,增加投票權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作用。

  可以認為,雖然近年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全球金融地位和影響力都有所下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也使其國力銳減,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與衝擊,但是還沒有任何因素和足夠的力量能夠導致國際金融體系“改朝換代”,“一超多強”的世界金融格局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美國決不會輕易放棄其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控制權,這在本次世行權力重新分配中已充分體現——被分掉的是其他發達國家的蛋糕,相信在2011年初即將進行的IMF配額改革中,類似的劇目將再度上演。

  從目前的國際金融體系看,現代資本主義的化身“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還在,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依然是在現有基礎上的改革。儘管通過改革可以弱化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權,但仍難以改變IMF和世行投票權和份額分配的基本構成,也不等於國際金融格局在短期內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未來隨著南北金融合作的不斷增進,對金融主導權的爭奪必將更加激烈。

  對於中國來說,話語權的提升不等於影響力自然獲得了提升,在國際金融體系的地位提高之後,如何相應地提升干預能力,從而做出與大國地位相稱的貢獻,將是中國面臨的挑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