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華1922 最好的時光

http://www.CRNTT.com   2010-05-02 09:45:32  


1920年羅家倫等人在紐約合影(後排左羅家倫、右馮友蘭、中間坐者為楊振聲)。當年,時年31歲的羅家倫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使清華大學這座留美預備學校納入國立教育部的管理,成為中國人管理清華的第一任校長。
 
  清華的風氣既西化又保存傳統,學生畢業時穿白夏布長衫,上著黑馬褂,女生穿白色旗袍。男生進城的時候則穿陰丹士林藍布大褂,在北平城頗為女學生喜歡。時人有“北大老,師大窮,唯有清華燕京可通融”之說。
 
有大樓亦有大師:建築物也須有學術靈魂
 
  聘名師教學,不論門戶只論學術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出自清華校長梅貽琦。梅校長自1931年起任清華校長。聘請名師,幾乎成為清華當時的“傳統”。在梅校長之前的曹雲祥、羅家倫二位校長任內,已經延聘大批名師。 
 
  羅家倫曾說,“要辦好一所大學,光蓋房子是不夠的,建築物內必須有學術的靈魂,才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他本人延請教師,“毫無門戶之見,概以學術標准為衡”,也不受政黨關系之影響。文、理、法三個學院的教授均為一時之選。當年,朱自清北上之時,僅是一名北大畢業的27歲的中學教員,但到清華,即被聘為教授。朱自清當時並無突出學術成果,只是在新文學創作上成果頗豐,此外有劍橋、普林斯頓、東京帝大、芝加哥等名校之客座教授。足見清華不以門戶、學歷為標准。 
 
  清華教員: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 
 
  這一時期,清華教員中具備博士學歷者有84人,以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等教授為核心,清華教師篤信“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形成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清華學派”,傲世群倫。“清華學派”不是埋頭研究不問世事,在教課之餘,教師們對政治也頗加關心。在胡適主編的《獨立評論周刊》上,清華教師的投稿最多。在《大公報》的《星期論文》欄目上,也經常見到學者的長篇文章,或討論國家大事,或注重科技普及,在民衆啓蒙上貢獻良多。 
 
  這一時期的清華教員,大多都集作家與教授為一身。以文學院為例,著作較豐者有陳寅恪、趙元任、王力、朱自清、楊樹達等人,歷史系有朱希祖、蔣廷黻、陶希聖、錢穆等人,哲學系有馮友蘭、瞿世英、張東蓀、金岳霖等人,外文系有陳銓、吳宓、錢稻孫、李健吾、葉公超諸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