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且看中印糾葛

http://www.CRNTT.com   2010-06-18 09:51:15  


2010中印發展論壇3月30日在北京舉行,印度駐華大使蘇傑生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網楊佳攝
  中評社北京6月18日訊/在中國的經濟“奇跡”之後,印度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引起世界矚目,印度人更加躊躇滿志,準備在世界上承擔更多責任。在歐亞大陸的東半部,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發達國家,現在又出現了兩個崛起中的大國,仿佛這個地區已經“飽和”,大國衝突難免。其實,中國和印度雖然是陸地鄰國,卻被喜馬拉雅山脈和馬六甲海峽隔開,而兩國投放影響的能力仍然很有限。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印兩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並不會激烈,而目前的爭端大都是歷史遺留問題,已經形成較為固定的態勢,不是動態的,因而較少涉及兩國的核心利益。

  目前的中印關係基調是1962年的那場邊境衝突設定的。衝突已經過去將近50年了,但我們至今不能擺脫它的影響。印度在衝突中吃了虧,因此它對戰爭的記憶更深刻,也更容易受到戰爭陰影的影響。在另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比印度早13年(印度始於1991年),現在的經濟規模比印度大三倍。中國的優勢來自早年改革領先一步。在兩國的實力對比中,印度是較弱的一方,印度對中國有很大疑心。不過,在印度對現實的認識中,疑心的作用遠遠大於中國的現實威脅。

  中國不對印度構成威脅的證據中包括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對印度的重視仍然不夠。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印度經常把中國當成對手。印度1998年進行核試驗,借口是防範中國威脅;印度不願意接受更多的中國投資;在邊界的高原地帶部署重型坦克和先進戰鬥機;在邊境地區,印度已經對中國形成很大的兵力優勢。印度有航空母艦和核潛艇,中國還沒有藍水海軍,但印度仍然懷疑在海洋上被中國包圍。

  不過,印度的擔心有它的道理,值得中國關注。在安全問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非常敏感、非常執著,對威脅的判斷依據是對方的實力,較少是對方的意圖。不過,如果中國和印度能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地緣政治地位,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完全可以大大減少不信任。此後,中國可以把更多的資源用在必要的地方。

  中印兩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濟發展前景不可限量。在未來數十年,兩國很可能同屬世界最大的兩三個經濟體。早在1941年8月29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中國與印度兩國之人口,合為九萬萬名,占世界人口十分之六以上,必使此兩國能夠完全獨立與平等,然後世界與人類方得真正之和平。”那時,中國正獨自抵抗日本侵略,而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中國卻已經想到與印度一同維持世界和平。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印兩國的關係非常友好,以致以“兄弟”相稱。兩國關係破裂,並不是因為不可解決的、對國家核心利益構成長期威脅的因素,更多的是一些較小的爭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