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野雞大學”:一部美國教育創業史

http://www.CRNTT.com   2010-07-15 11:40:47  


 
  “野雞大學”曾扮演過重要角色
 
  “野雞大學”普通人獲得學歷門檻降低 
 
  《贈地法案》使得普通人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相比起傳統的教會、私立大學,當時的“野雞大學”課程簡單、學生年齡不限,學習時間可長可短,這是非常鬆散的大學學習制度。但是不要小看這種新型大學的社會作用,它改變了美國人對知識和社會對知識需要的看法。以前種果樹、養牛、種玉米被看成是不需要專門知識的,現在有了大學,從事這樣的事情也需要有專門知識了,知識和教育背景甚至成為從事這些職業的一個條件。因此,大學的文憑和學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要求獲得大學文憑的人也就空前地多了起來。
 
  促進了普通高等教育和實用技能的普及 
 
  早期的“野雞大學”大大擴展了受教育範圍,美國平民因此學到當時最有效實用技能。雖然此類大學裡學習的並非傳統大學裡哲學宗教等等博雅教育,但也使得更多的平民掌握了農業科學知識懂得了施肥和改良奶牛、豬等動物品種,也學會了給豬接種預防霍亂疫苗,耐旱抗銹病的小麥新品種也開始廣泛推廣,提高了美國工農人員尤其是農民的技術素質和農產品水平。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不僅最大程度地適應了美國教育的時代特點,普及了農業知識,還開創了多樣辦學形式的先河和典範。 
 
  昨天的“野雞”演變為今天的名校 
 
  隨著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美國人對教育的態度也隨之改變,逐漸把教育作為神聖的事業看待。所以當時多數人想做些公益事業或慈善事業,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為教育事業捐獻。而有些富裕的人,則更喜歡拿出相當資金自己開辦各種學校,一開始規模小,多是職業訓練、“皮包公司”,即所謂的“野雞大學”;而有些“野雞大學”經過幾代人心血的投入,也像哈佛一樣成為了著名大學。哈佛大學1636年建立時用的是“劍橋學院”的名號,儘管它和英國當時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劍橋大學毫無關係,1639年接受了約翰•哈佛捐贈的四百本書,780英鎊財產就改名為哈佛學院,所以人們稱那時的哈佛為“野雞大學”也是毫不過分。

  分化變質的“野雞大學”

  第一波變質潮:為迎合日益增多的文憑需求 
 
  美國大學的發展中有重要的民主因素,獲得知識不是少數精英的特權。他們上大學甚至不單純是為了找到相應的體面工作。有許多職業工作,其實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也能做,但有大學文憑的美國人做了,也不覺得丟分。令美國人感到驕傲的是:“我們的青年人大約有1/3要上大學,而歐洲國家的男女青年大約只有1/15或1/20是大學生。但在歐洲人看來,這些美國人大多數都不是大學生,他們並不是為從事某種專業學術活動而作準備的學生。” 
 
  但是,也恰恰因為美國大學生太多,所以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在工作市場上的機會就受到擠壓,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於是買文憑便成為他們補償自己不利條件的一個手段。正因為社會中有對假文憑的需要,自然就會出現供給。於是便出現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波的野雞大學變質潮:給那些需要文憑,但又不想真的進大學學習的人們提供現成的“學位”。1876年,主管美國教育的伊頓(John Eaton)稱“文憑工廠”大學是美國教育的恥辱,可見這個問題當時已經相當嚴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