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朱敬一:法律不該是微分拓撲

http://www.CRNTT.com   2010-08-09 10:40:35  


台灣司法,能否做到邏輯完整呢?
  中評社台北8月9日訊/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法律不該是微分拓撲”。作者表示:“司法畢竟不是微分拓撲。法律所規範的,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國之間的秩序。這個秩序的實體背景,其實是經濟、教育、金融、文化等社會脈絡。法律條文若脫離社會情境,則就只是些枯燥無味的邏輯文字。如果法律人太自滿於其邏輯完整之專業,卻與社會脈絡愈離愈遠,那就是一種病態。”文章內容如下:

  社會改革的面向很多,教改、司改、經改、稅改等比比皆是。但是每一種改革也有其自身特殊的問題。有時候,這些特殊問題往往成為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學生家長不久於位

  以教改為例,教育事務牽涉到老師、家長與學生,教育改革的動力通常來自於這三者之一。但是,今天做學生與家長的,在十年之後八成就不再是學生家長了,於是改革的趨動力經常換人,始終無法形成一以貫之的壓力。教改之所以廿年始終改不出大名堂,恐怕與受教者“不久於位”的情境有關。

  再以稅改為例,租稅雖然是牽涉到每一個人民百姓,但並不是每個人的感受與反應都相同。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有一則著名的遊說理論:遊說成功者通常不是所獲利益“較大”者,而是所獲利益“集中”者。美國的農民人數極少,但用水量極大、水費極低。攤開美國的水費結構,幾乎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一般人民,以極高水費在補貼不到百分之五的農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農民所涉利益雖小,但他們的利益集中、遊說賣力,故遊說成功機率極大。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