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開放是中國政治改革的生命

http://www.CRNTT.com   2010-12-09 09:17:09  


 
必須建設開放性政黨制度
 
  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所經歷的變化越來越體現為文明性,就是說中共開始呈現一個開放性政黨的特點。這也就是中共和前蘇聯、東歐國家區別開來的地方。中共作為惟一的執政黨,在社會經濟利益多元化的條件下,選擇的是向各個社會群體和利益開放政治過程。這種選擇也是文明特征的使然。

   就社會群體來說,進入中共的政治過程,也是最有效的利益表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中共在前些年提出的“三個代表”,很典型地表明中共必須要代表不同社會利益這樣一種現實的認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變化最顯然的一個特點就是中產階級的興起。中國包括私人企業主在內的中產階級的人數並不大,但其業已表現出很強烈的參政要求。這也就是為什麼執政黨與時俱進,不僅給與包括私人企業在內的非國有部門提供憲法保護,而且也容許和鼓勵私營企業家入黨參政。

  代表不同社會利益也表明中共自身必須具有開放性,就是說要容納不同的社會利益於同一個政治過程之中。中共黨員成分變化也能說明這一點。在毛澤東時代,工人農民解放軍占絕大多數,但改革開放以來,知識分子、專業人士和新興社會階層的黨員人數越來越多。如果說西方採用的是“外部多元化”,中國政黨制度所體現的是“內部多元化”。各種利益先“內部化”,即容納進現存體系,在體系之內爭取利益和協調利益。

  中國執政黨的這些變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開放式建黨”的趨向。如果承認中共是中國政治核心,那麼政黨政治的改革也是中國政治改革的核心問題。從開放的文明特質來說,開放式建黨,建設開放性政黨制度必然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大趨勢。

  從這個角度來解讀中共十七大的中國民主模式,即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就顯得很有意義。黨內民主是要強化執政黨作為政治主體的地位。政黨的開放性,就要用黨內民主來保障。

  任何組織都有其利益,沒有利益就沒有責任。但作為惟一執政黨,就不能成為既得利益者;否則又會走上傳統皇權的道路。作為惟一的執政黨,中共必須是個開放體系和政治過程。

  黨內民主的另外一項相關的任務,是維持整個社會體系的開放性。誠如美國經濟學家奧爾森教授所證實的,即使在具有外部開放特征的西方多黨民主國家,也必然產生各種具有排他性和封閉性的利益集團。奧爾森非常悲觀,在他看來,除了革命、戰爭和大規模的衝突等手段之外,很難消除這些既得利益集團。但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已經表明,維持體制的開放性是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最有效方法。很顯然,要克服既得利益就必須擁有一個克服者,那就是一個同樣具有開放性的政黨。

  根據中國文明的特點,政治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實現開放政治。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今天面臨的很多政治問題可以用開放性不足來解釋。開放性不足,政權運作的有效性就成為一個大問題。最主要表現是體制性腐敗。就中國情況而言,最主要問題就是一些掌權人物沒有外在的制約。這是開放性不足的結果。

  同時,政治的封閉性影響執政黨和人民之間的溝通。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執政黨本身必須是社會的內部分子。政治不向社會開放,或者開放度不足,執政黨及其政府的意志就不能確實反映人民的意志。長此以往,執政黨及其政權就會有和社會失去相關性的危險。

  如果執政黨的開放性不足,其制定的政策即使具有良好願望,也很難轉化為社會現實。開放性不足還表現在體制內部。例如,在給予新興階級名副其實的政治參與權的同時,包括農民、農民工在內的社會弱勢群體沒有非常有效的政治參與管道。這些傳統社會階層一旦被排除在正式的政治參與管道之外,就會努力追求非正式的政治參與管道。這種情況已在近年表現得非常清楚。

  因此,在政治領域有好的政治開放和壞的政治開放之分。好的政治開放是一種社會各階層的均衡參與,而壞的政治開放是一種不均衡的參與。參與越不均衡,負面效果就越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