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內蒙古鐵蹄馬面臨滅絕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1-01-19 13:39:18  


 
  沒有馬的草原,是沒有靈魂的草原

  寶音達來和阿拉騰逐漸意識到,他們要對抗的,不僅僅是一種動物走向衰落的命運,更是草原上傳統生活方式的失落。而他們要保護的,也不僅僅是一個物種,而是草原文化的靈魂。

  寶音達來的家,位於沙地雲杉林附近一字排開的3個蒙古包中間。左邊的蒙古包屬於他的叔叔、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賀西格陶克陶。這位世界知名的蒙古學者,從1961年考上中央民族大學後離開草原,在北京已經生活了50年。但他至今保留著每年夏天回草原住上一段時間的習慣。他還有一匹心愛的紫紅色駿馬,養在寶音達來的馬群里。

  而寶音達來右邊的蒙古包,住著他的弟弟寶音巴特爾一家。由於剛剛在附近蓋了磚房,寶音巴特爾就要搬離蒙古包了。

  如今,草原上曾經隨處可見的蒙古包,已變得少之又少。據寶音達來估計,今年冬天,整個克旗只剩下20多個蒙古包,絕大多數牧民已陸續搬進了定居房。

  倔強的寶音達來卻選擇了堅守。“蒙古人把馬駒、馬奶桶放在蒙古包里的西首;馬鞍朝北;套馬杆放在蒙古包的西側,而且中段一定要朝向蒙古包。”這些祖輩傳下來的規矩,讓他覺得住在蒙古包是自己唯一的選擇。

  對寶音達來的姑父、62歲的烏力擊而言,保護蒙古馬也是他的唯一選擇。 這位老政協委員是克什克騰旗有名的勞動模範和致富能手。2002年,因為旗里推行山羊禁牧政策,老爺子為給其他牧民做表率,一下子把自家養的2000多只山羊全賣了。

  “儘管當時經濟上受到很大損失,但為了保護草原,我是心甘情願的。”這位有著深灰色眼珠的老牧民說,“但山羊和馬在牧民心中的分量完全不同,如果連馬都不養,那還叫蒙古族嗎?”

  在他的觀念中,馬與蒙古人的興旺、發達聯繫在一起。在蒙古文化中,馬是五畜中的吉祥物,是被供拜的東西,像神一樣。如果馬消失了,蒙古文化也就沒有了。

  在烏力擊看來,喜歡馬是蒙古人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就像漢族人,即使沒地,也要在磚縫里種幾棵小葱”。他現在養著幾十匹馬,幾乎不賣,只在數量太多實在養不過來時才不得不賣掉幾匹。

  “草原文化成就了馬文化,而蒙古馬文化又支撐著草原文化的生命力。”烏力擊一字一頓地說。在他的理解中,馬是草原人記憶深處的文明使者,是草原文化中的精靈。蒙古人愛馬如命,因為蒙古人生長在馬背上,蒙古民族就該和馬榮辱與共。

  “蒙古馬的性格和行為影響著蒙古人對人和世界的看法,換句話說就是蒙古馬影響著蒙古文化。”寶音達來若有所思地點頭附和道。

  他舉例說,蒙古人馬多的時候,不數自己有多少匹馬,而是數有多少“兒馬子”(種公馬)。牧民們認為,兒馬子是值得信賴的,只要兒馬子沒少,馬群里一匹馬也不會少。

  父親給他講過一個故事:有個牧民發現兒馬子連續幾天回來時都一身大汗,就跟著馬群一探究竟。結果發現兒馬子在山上和老虎打架,虎爪總是拍到兒馬子的馬鬃,然後纏在里面。老虎一掌拍過去,兒馬子就有點歪,虎爪收回來,兒馬子就被拉回來。這個牧民以為馬鬃礙事,晚上把馬鬃打掉了。第二天,兒馬子又去跟老虎打架,沒想到老虎一掌拍過來,就把兒馬子拍到山溝里。原來正是馬鬃保護了兒馬子,讓老虎拍不到他的要害。

  寶音達來說,牧民每年春天都要打馬鬃,卻從不打兒馬子的。但並非每個牧民都知道這個故事,有的牧民認為不給兒馬子打馬鬃的原因是,打馬鬃時要把兒馬子按住,這樣會滅它的威風,對兒馬子不利。

  “有能力的人也有個性、做男人要頂天立地保護好自己的妻子兒女、不滅英雄的威風,這些馬群中的規則,潛移默化在蒙古人的價值觀當中。”他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