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保護斷裂的上海話

http://www.CRNTT.com   2011-03-04 13:48:32  


 
  我曾在學校做了個調查,讓上海學生用上海話讀三個常用漢字:“摘”、“岸”和“瓦”。結果驚人一致,“摘”讀得像上海話的“斬”,“岸”跟“暗”同音,“瓦”讀成wǎ。這三個字的讀音跟老上海話沒有半點聯系,都是從普通話“翻譯”過來的。可見新上海人完全不知上海話該怎麼說。可以預期,這幾個音將會留存下去,成為以後“地道”的上海口音。也就是說,上海話在近一百五十年中,盡管受很多方言和語言影響,但血脈相連並未斷絕,只是吸收了一些成分。普通話介入則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上海話的傳承,徹底改變了其面貌。

  普通話對上海話的改變有幾個方面,一是替換了很多說法,如“所以”替換了“介咾”,“如果”替換了“假使”和“倘然”,“一天”替換了“一日”,“快到了”替換了“到快了”。二是壓縮了上海話的使用領域,以前上海話是上海人交流的唯一工具,無論聊天還是讀書都用上海話,現在上海話多用於家庭中、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場合,普通話顯然更具優勢。三是上海話的表達功能開始殘缺,很多話非普通話不能表達,即便用上海話交流,一句話中也經常需要夾雜普通話。

  可以說,上海話作為上海“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處於弱勢地位——只能擔當市民語言、日常生活語言的角色,在比較正式和重要的場合,它已失去了立足之地。這是因為,人們不自覺地選擇一種顯示較高社會地位的語言,進而導致原先社會地位較低的語言或方言進一步弱化,並最終被拋棄。政論文章、科技文章乃至報紙通稿,對方言的需求不大,而這些文章的寫作者有最高的社會地位,其語言也有最高的社會地位。一些方言詞出現在正式文章中就會被當做“生造詞”改掉。引車賣漿者流的方言最為鮮活,但因使用者社會地位低下,所以這些話不能登大雅之堂。

  上海話的傳播還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劣勢。一是,由於移民衆多,上海文化的認同感並不很強。上海市民喜歡評彈、越劇,甚至有人喜歡京劇,但滬劇的影響力似乎只限於部分上海原居民。跟粵語、閩南話相比,上海話缺少附麗其上的文化產品,以致上海居民對上海話的忠誠度並不很高,跟四川人、廣州人和廈門人對自己方言的忠誠度無法相比。

  二是,上海話是上海人的名片,而上海人的形象也影響上海話的形象。開篇所說的外地人對上海話的偏見,本質上是對上海人的刻板印象,由此很多外地人對上海話、上海文化就更不感興趣。最近,在“咖啡大蒜”論後,外界對上海人和上海話的負面看法恐怕更多。

  學習語言需要適當的環境。上海話之所以斷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兒童在上幼兒園之後,幾乎脫離了上海話的環境,學校的影響持續到一個人成年。而自然語言學習無法通過學校教育完成,我們的英語學習不力就是最好的例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