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郭震遠:是友非敵 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11-03-28 00:23:23  


 
  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

  美國的對華政策和中國的對美政策,共同構成了中美關係的基礎,同時也是中美關係的表現。1979年1月中美建交以來,中國的對美政策一直保持著明顯的連續性、穩定性,但美國的對華政策則出現幾次重大調整,並從而導致了中美關係的幾次重大變化。2010年1月開始,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與2009年相比似乎發生了變化。很多人驚呼,美國的對華政策“由溫和重新變得強硬了”、“遏制又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流”等等。這些明顯是誤判。事實上,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的對華政策確實在發生重要調整,但不是2010年與2009年相比的調整,而是冷戰以來延續了近二十年的,“接觸加遏制”的美國對華政策,在國際金融危機後,開始向“借重加牽制”調整。這將是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

  美國對中國的定位,實際上也是對中美關係的定性,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出發點。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都直接源於美國對中國定位和對於中美關係定性的重大改變。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中國的定位,由冷戰時期的、共同對抗蘇聯擴張的非結盟的同盟者,調整為“非敵非友”,從而導致美國“接觸加遏制”對華政策的形成並延續近二十年,雖然“接觸”與“遏制”的形式、分量不斷有所調整。2009年1月奧巴馬開始執政,正值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強烈衝擊,世界發生冷戰結束以來的最重大變化。其中,中國和美國的變化尤其重要。奧巴馬政府正是在這些背景上,開始調整對中國的定位。從2009年以來奧巴馬、希拉莉等的言行,可以看到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包括: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繁榮、穩定的中國;中國將在廣泛的國際事務中發揮重大的積極作用;中美廣泛、有效的合作,將給美國帶來重要的機遇;中國與美國存在重要分歧,但這些分歧可以通過溝通逐漸縮小、化解。顯然,這些較之“非敵非友”內涵明顯積極的認識表明,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的定位,正在向“是友非敵”調整。這一定位的調整雖然剛開始,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美國的對華政策將從此進入又一個新階段,中美關係也將由此進入又一個新時期。

  由於對中國的定位正在向“是友非敵”調整,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也開始由“接觸加遏制”,向“借重加牽制”調整。“借重”和“牽制”都是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借重”是更主要的部分。奧巴馬對借重中國的高度重視溢於言表,最突出的是為恢復美國經濟而必須借重中國,同時在其他方面也多所借重。這些不僅大為超過了“接觸”的範疇,實際也超出了一般意義的合作。對於奧巴馬政府高度重視借重中國,應該沒有太大爭議,但對於奧巴馬政府是否堅持遏制中國,顯然存在不同認識。特別在2010年奧巴馬政府製造中美之間一系列矛盾、衝突後,認為其堅持,甚至強化遏制中國政策的看法更具普遍性。但深入分析2010年的中美矛盾、衝突就可看到,從批准對台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到糾纏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的作為雖然給中國製造了麻煩,但都沒有,也不可能對中國造成重大實質性損害;更沒有,也不可能迫使中國在這些矛盾、衝突中改變、放棄自己的原則立場。對此,美國朝野已有越來越廣泛的共識。所以美國的這些作為已經不是本來意義的“遏制”,即不是出於明顯敵意,以強力迫使中國改變,甚至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行動。顯然,美國的作為只是對中國的“牽制”,即在無法改變中國的立場和行動的前提下,通過給中國製造不同程度的麻煩,來爭取美國的相關利益。“牽制”與“遏制”一字之差,內涵很不相同。但奧巴馬政府必然堅持對中國的“牽制”,這既是中美之間始終存在矛盾、衝突決定的,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需要。美國對華政策由“遏制”變為“牽制”,不僅是美國對中國定位中敵意減少的結果,而且是美國已無力遏制中國的結果,更是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和中國、美國重大的歷史性變化的結果。所以,美國對華政策由“接觸加遏制”,向“借重加牽制”的調整,不僅是必然發生的,而且是難以逆轉的,在奧巴馬政府之後還將繼續堅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