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建: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及政策的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1-04-30 07:53:21  


 
  目前通脹不是貨幣供給過量的結果

  文章指出,中國目前的通脹,是由輸入型通脹、食品推動的結構型通脹,以及由工資推動的成本推進型通脹複合形成的。這三類通脹的共同特點,都是首先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漲,然後是企業為保住利潤水平,以提價方式向市場釋放成本上漲壓力,所以這三種通脹,又都可以歸結為成本推進型通脹。由於成本上升,企業對投資資金與流動資金的需求都會增加,所以也會引起貨幣量的增長,但是貨幣量的增長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這幾年通脹反覆出現,很多人都把發生通脹的原因歸結到是中國的貨幣長期超發,由此形成流動性長期過剩,因此順理成章地認為應該通過緊縮貨幣來治理通脹。這樣的認識恐怕有很大問題,因為說近十年來,特別是自2003年的新一輪經濟增長期以來,中國的貨幣供給量過大是依據不足的。

  所謂貨幣超發,是指貨幣供給量超過了經濟增長的實際需求。從貨幣(M2)增長率看,1991-2002年的平均增長率是23.1%,同期的經濟增長率是10.2%,貨幣超前經濟增長11.7個百分點,而2003-2010年,貨幣增長率是18.9%,同期經濟增長率是10.9%,貨幣超前經濟增長7.2個百分點。所以貨幣增長率超前於經濟增長率的幅度,近8年來是大幅度下降的。根據西方貨幣學派的理論,貨幣超發導致通脹一般最長只有9個月的滯後期,如果20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貨幣是嚴重超發的,那早就會爆發嚴重的通脹,而不會持續到今天才爆發,更不會在1998-2002年出現年均0.4%的消費物價負增長,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通縮”。

  如果說是自2003年以來新經濟增長期存在貨幣嚴重超發,就更站不住腳,不僅因為近8年來與1991-2002年比較,貨幣增長率低而經濟增長率高,更因為在新一輪經濟增長期中,中國經濟貨幣化的程度更深,規模也更大。

  在轉軌過程中的中國經濟,貨幣供給量最終會被三個部分吸納,第一是經濟增長會吸納貨幣,第二是通脹,第三就是由市場化體制改革所形成的經濟貨幣化,比如以前產權和土地都不能交易,但是現在有了股市,土地也可以交易了,而這些都需要貨幣。所以,在貨幣增長率中扣除了實際經濟增長率和代表通脹水平的GDP平減指數後還有貨幣餘量,就可以看成是經濟貨幣化所產生的貨幣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