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充滿符號和密碼的香港墓地

http://www.CRNTT.com   2011-07-14 14:39:23  


 
  丁博士的小册子可說是第一本香港墳場的指南,當中選了園中22位著名的永久居民作重點介紹,包括人人聽過,但未必知道是何方神聖的何東、何啟、何顯理。他們之間沒有親屬關係,卻是關係著香港命運的顯赫人物。何東是歐亞混血兒,洋鬼子的樣貌,卻有一顆華人的心和衣著打扮。這位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最有影響力和最富有的紳商,因當了英商的買辦而致富,後來更發展貿易、航運、金融和地產事業。何東以華人自居,他在華人的政治圈很有影響力。1895年戊戌政變失敗後,何東收留了逃難來港的康有為。他還是1911年香港大學得以成立的主要的捐助人之一。何東於1956年以94歲高齡逝世,本來何東有私人家族墓地(在港島的摩星嶺),不過他死前受洗成為基督教徒,與元配夫人麥秀英同葬在香港墳場。

  何啟也是少數早期葬在香港墳場的華人,他可說是何東的相反。這位孫中山的恩師,是百分百的華人,但卻深受英國文化的熏陶,他穿西服娶西婦(其首任妻子雅麗氏是英國貴族)受西方教育講英語。他是香港首名封爵的華人,立法局的第三位華人議員;他與好友胡禮垣發表的論政文章,主張廢科舉、行君主立憲制,成為孫中山的啟蒙老師。他對香港的醫療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他既是醫生也是律師,有鑒於香港當時沒有培訓醫療人才的學校,他創辦了雅麗氏利濟醫院(起這個名是要紀念其亡妻),並附設了西醫書院,孫中山就是首屆畢業生。

  何顯理不是華人,卻和眾多來華的傳教士一樣,起了一個華人名字。這位於十九世紀初生於美國的女士,先到新加坡學習中文,再來到澳門和香港傳教辦學。她於1844年因難產而死。直至今天,香港仍有幾所中學以她的名字命名。

唯一的無名碑下

  墓園內的另一個要角,還有因電影《十月圍城》而再次受到注目的革命烈士楊衢雲(張學友演的角色),他就躺在園中唯一的無名碑下。這位香港興中會的第一任會長,在1900年惠州起義失敗後堅持留港,不久在中環結志街被清廷派來的刺客刺殺。楊衢雲的好友陳少白和謝纘泰為他的後事奔走,安排他葬於當時仍稱為殖民地墳場的香港墳場。

  墓碑是拆斷了的石柱,象徵逝者死於非命。而為免清廷把革命黨人的遺體拿出來鞭屍,墓碑上未刻上名字,只能刻上6348的編號。在港島中上環的中山古跡徑中,幾乎沒有提過楊衢雲,充其量只在結志街的街角─他被殺的地方樹立了一個簡介牌,三言兩語講述他的生平,近年他的後人才為楊衢雲爭取到更多“曝光率”,透過話劇、電影,讓更多人認識這位革命先輩。

  繼丁博士之後,再有兩位學者出版了有關香港墳場的著作,包括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Ken Nicolson的The Happy Valley - A History and Tour of the Hong Kong Cemetery和歷史學家Patricia Lim花了八年時間為皇家亞洲學會的香港研究系列所撰寫的Forgotten Souls –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Hong Kong Cemetery,令墓園讀物豐富起來。

  墓園除了可一窺人物的過去外,墓園本身的發展史也相當有趣。如前所述,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根本就沒有墓園、墳場的概念。以前要埋葬先人,找的是風水地和穴位,集體埋葬是“舶來概念”,是十八世紀來華從商的歐洲人客死異鄉時才引進的。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人墳場就在廣州長洲島(黃埔軍校所在的島),其次就是現今的澳門旅遊勝地舊基督教墳場(於1814年啟用,由當時的東印度公司管理,著名“居民”有第一位翻譯基督新教聖經的傳教士馬禮遜和著名印象派畫家錢納利)。這兩個墳場還未有花園式設計,至1845年跑馬地香港墳場成立時,香港漸漸受到歐洲的“墓園運動”所影響而把墳場變得美輪美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