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許倬雲:一次辛亥革命就夠了

http://www.CRNTT.com   2011-10-05 09:07:19  


 
鄧小平的政策

與北伐後南京政府相當類似

  羊城晚報:抗戰結束之時,蔣介石聲望如日中天,中國也躋身戰勝國之一,可是不數年國民黨政權就土崩瓦解,這是非常令人費解的歷史結局。

  許倬雲:國民黨八年抗戰精疲力盡,城市基地幾乎全部喪失。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政治、經濟和軍事諸項決策中十有九錯。例如,全國希望政府能夠和平建國,能夠實踐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民主憲政,然而蔣介石以“反共”為號召更加強了集權統治,知識分子推動民主化遭到迫害,學生運動更遭武力壓制,因此人心喪失。最後一根壓死駱駝的稻草是“金圓券”的幣制改革,一年不到,金圓券已成廢紙,全國中產階級為此破產。國民政府的心臟地區民心大失,前線作戰部隊士氣不振。於是,國民黨敗下陣來,共產黨取得大陸的統治權。

  羊城晚報:黃仁宇先生曾說過,國民政府重組了中國的上層結構,中共則整合了以農村為主的下層結構。

  許倬雲:對,在大陸毛澤東繼續走農村路線,以黨的組織力量動員農村。因此中共在1949年以後能夠編組中國廣大的農村,撐起以農民為基礎的國家力量。黃仁宇認為,中共改造了中國社會的基層結構,政府力量從此可以下達農村。這一改變,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從“大躍進”到“十年動亂”,使得本來可以建設的階段完全浪費。最終輪到鄧小平,才改革開放。鄧小平改革開放採取的政策和北伐以後南京政府的政策相當類似。

  羊城晚報:鄧的經濟政策和南京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相似的嗎?

  許倬雲:都是經濟市場化,但是也有一個大的差別。毛澤東30年的組織努力,留了一個遺產,就是大陸上有許多小集體出現。城市裡有“單位”,鄉鎮也有小集體,它把散亂的農村力量集中成一個過去沒有的集體力量。鄧小平改革開放以後,這些集體力量就變成單位企業、鄉鎮企業的本錢。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鄉鎮企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是僅僅依賴外資。

“南京十年”經驗在台灣翻版

  蔣介石到台灣時,台灣已經相當程度城市化,大陸過來的大批城市知識分子繼續舉辦現代學校,學術界也得以繼續發展。台灣發展濃縮了當年蔣介石沒走完的路途,“南京十年”經驗在台灣翻版,而且做得更徹底。當然,在此期間蔣介石也有一段白色恐怖時期。等到蔣經國執政,接下來也是改革開放。所以,蔣經國和鄧小平兩個人等於各走一枝,都走上了改革開放途徑。

  總起來說,孫中山出現以後中國走了革命的路線,繼續不斷在革命,蔣介石、毛澤東各自繼承了孫中山的一部分。鄧小平和蔣經國個別繼承了毛蔣的一部分,可是鐘擺轉到比較靠中間的地方。這是延續性的“正反合”的過程,每一段都是“正反合”的過程。不管是大陸還是台灣,前面都有沒走完的過程。

  所以,辛亥革命以來的一百年,中國顛顛簸簸,走得確實很辛苦。我個人理解,固然這中間有多次政府的轉換,也有外部的侵犯(如八年抗戰),整體來看,中國仍然在做連續工作。100年的路是“正反合”的過程,是辯證式的進展,中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