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如何破解50萬大學生退學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11-10-13 11:48:02  


調查顯示,僅有40%的大學生對學校的入學教育表示滿意。
  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訊/近日,一組由第三方教育調查機構出具的數據表明,近幾年全國在校大學生自動退學率已接近3%,每年退學人數近50萬。新華網近日登出知名教育學者熊丙奇的評論文章“如何破解50萬大學生退學現象”,作者表示,“不用說發展,單從生存角度看,我國教育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把退學視為學生選擇大學的一種方式,來思考我國的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大學學籍管理改革,才能破解退學難題。”全文如下:

  新一批大學新生入校已經一個月了,他們適應大學生活了嗎?近日,“騰訊-麥可思2011級大學新生月度跟蹤調查”以2011年入學的大學新生為調查對象,從2011年9月15日至24日,被調查的2899名2011級大學新生中,僅有40%對學校的入學教育表示滿意。有數據表明,近幾年全國在校大學生自動退學率已接近3%,每年退學人數近50萬。(北京日報10月12日)
 
  每年50萬大學生退學,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看法--站在學校角度,這意味著高等教育資源至少有50萬閑置,對於以學費為唯一收入來源的民辦學校來說,這就是大筆收入的流失,按照曾經高度產業化的教育界最愛算的經濟賬計算,50萬學生退學,以1萬學費計,就是50億的“產值”;站在學生個體角度,人們不由擔憂,他們退學之後去了哪裡,是回到高複班複讀,還是準備出國留學,抑或是參加工作?而站在觀察教育發展角度,大家則會關心,中國大學的競爭力下降,學生的大學(及專業)選擇是否合適,大學對新生的適應性教育是否到家,等等。
 
  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50萬退學對我國高等教育都是損失。而且,分析者還會發現一個事實,就是這種損失,按照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幾乎無法避免:當一個學生退學,對於學校,這一年度就將少一個學生,因為每個學校都是一年一次性招生;對於學生,如果想在中國內地繼續上全日制普通高校,也必須等來年,參加統一的考試,填報志願,被某所大學錄取。
 
  退學現象,其實在任何國家的大學,都存在,可這不是什麼大事,學校和學生都不覺得有多大損失,反而,這被認為是一種動態的、持續的學校和學生雙向選擇,既促進大學提高教育質量,也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以發展自身的個性和興趣。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其升學制度和學籍管理制度不一樣,不是一年一度的集中計劃錄取,也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學籍計劃管理,學生可自由申請入學,也可自由申請轉學,而對應的,學校一年隨時多次招生錄取學生,對學生的學籍管理也是動態的。
 
  我國教育部門和大學對於持續增加的學生退學現象,頗有些措手無策。對於教育部門,殺手鐧,無非是限制退學學生再次報考的條件,可這在強調高考人性化,以及保障公民的考試權的社會趨勢下,已經很難拿出來(大約六年前,一些地方政府曾用被大學錄取不報到將認定為不誠信這一招來限制學生放棄錄取,但遭到社會輿論批評);而大學,除了強調入學教育,加強對學生的適應性引導之外,可想的辦法不多,學生因高考志願填報所產生的對學校、專業不滿的問題,大學不能解決--這是高考制度的事;因對大學課程設置不滿意的問題也不能解決--這貌似是學校的事,但大學絕大多數的課程,其實不是自己自主設置,而是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規定設置,而由於這些因素對學生退學的影響更大,還有的大學幹脆懶得對學生進行入學適應性教育。筆者曾建議大學重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大學領導回應道: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前提是學生得有選擇權,大學有自主權,我們的教育管理制度之下,學生有多少選擇權,學校有多少自主權,能搞怎樣的職業生涯教育?筆者不贊成把所有問題都推向制度,但這確實是當下大學教育的實情,學校和學生的空間都很小。
 
  照此情形發展,我國大學的退學比例會進一步提升,退學規模將進一步增加,高等教育的損失也將進一步加大,包括與國際高等教育競爭不堪一擊,部分高校破產關門。是目睹這樣的悲劇上演,還是想辦法避免悲劇,這就取決於教育是否改變。
 
  不用說發展,單從生存角度看,我國教育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把退學視為學生選擇大學的一種方式,來思考我國的升學考試制度改革、大學學籍管理改革,才能破解退學難題。如果有自由申請入學制度和自由轉學制度,每個學生可多次選擇,每所大學可多次錄取,高等教育的市場競爭機制也就將建立。在這種情況下,大學不得不成為辦學競爭的主題,從而擁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進而也會增強提高辦學質量,改善教育服務(包括校內靈活的換專業、自由的選擇課程、選擇老師,以及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就業服務體系),吸引並留住學生的自覺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