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俞新天:兩岸應共擔復興中華文化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2-01-04 07:50:19  


文化同源,兩岸應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大陸理所當然地是中華文化復興的主力軍。大陸政府在改革開放後不久便意識到,僅僅宣導市場經濟促進物質文明建設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建設精神文明,後來又增加了政治文明建設的內容。在2007年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上作的報告中,專門提出了對內推動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對外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雖然時日尚短,但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已見文化設施的興建,以及文化事業的興盛。

  在這樣的基礎上,兩岸應當攜手合作,在中華文化復興、為世界做出貢獻方面更上層樓。冷戰結束後,隨著國際體系的變化,文化融合也從單向融合轉為雙向或多向融合。這一新潮流和新特點還未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過去幾百年來,都是非西方民族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化,它既有很大的意義,也有相當的缺陷。發展中國家的專家學者和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都在批判和反思西方文化的不足。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寫道:西方主要是美國強迫其他民族和文化接受西方的憲法、民主和人權的觀念,是無知和傲慢狂妄的想法。至於利用全球化來推動自己利益的對抗行為,以經濟制裁相要挾,或把有的國家宣佈為“無賴國家”,是殘暴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注6)美國專家蘭普頓則號召,美國要向中國學習,提高儲蓄,加強教育,瞭解更多的地區知識,處理與其他民族的關係,等等。(注7)促進文化的雙向融合,為世界提供中華文化智慧,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新的任務,然而兩岸人民還沒有作好準備。

    克服“百年悲情”的途徑

  為了完成中華文化的復興,必須克服許多困難障礙。最大的障礙是兩岸人民都具有“百年悲情”,損害到文化復興的自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給予我們良好的契機,超越歷史,消除“悲情意識”,充滿信心地走向未來。

  “百年悲情”的產生,原因很多。首先,自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之後,“天朝帝國”被瓜分豆剖,百多年的歷史上填滿了一個個“國恥日”。更為嚴重的是,西方殖民主義者以傳教、教育、“傳播文明”所進行的文化征服,否定其他民族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不符合西方文化的,便被斥為“迷信”、“落後”,雖然中華民族並沒有被滅絕,但作為民族魂魄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卻受到了摧殘。久而久之,中國人便失去了自信,認為中國文化不行,有的人甚至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其次,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經過長期而激烈的革命。中國社會的保守勢力十分強大,依賴於窮兇極惡的外國列強,沒有革命無法打破其統治,於是便有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徹底地否定傳統,堅決地引進西方文化,造成了非常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救國圖強最強烈的民族主義,另一方面又是最強烈的反民族文化精神,竟集中於一時,其影響也十分深遠。今天儘管中華民族已經站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西方國家仍然主導著國際體系,“西方文化優越論”和“西方文化中心主義”仍然或明或暗地佔據著人們的頭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