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秦輝:中國“站起來了”的歷程

http://www.CRNTT.com   2012-01-28 09:54:30  


1945年6月26日,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上,簽署《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網站/圖)
參加1945年聯合國國際組織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合影。代表團正式成員10人,團長是行政院代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自左至右,分別是施肇基(高級顧問)、胡 霖、董必武、顧維鈞、宋子文、王寵惠、吳貽芳、李璜、張君勱。魏道明、胡適不在其中。胡適因為不同意蘇聯提議的常任理事國具有一票否決權的主張,未在憲章 上簽字。 (聯合國網站/圖)
  中評社北京1月28日訊/南方網日前登載清華大學教授秦輝的文章“中國‘站起來了’的歷程——民族主義實踐”,內容如下: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都進行了正確的“站隊”,成為戰勝國之一,這是民國外交的巨大成功,對“中國站起來”具有重大意義。對此,我們不能不給予公正的評價。

關於民族、民生、民權的“三階段”說

  民國歷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還是在民族獨立方面。曾經有人在談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時說: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在中國意味著三個階段: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實現了民族主義;改革時代中國人民富起來了,實現了民生主義;今後的任務,就是要進一步解決民權主義的問題了。

  這個說法的確有見地。儘管民族自立、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在中國的具體實現(含將來可能的實現)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但實現的先後順序,大概就是那麼回事。只是要補充兩點:

  一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並非只有“民族”的含義,“民權”的含義恐怕更重要,如果民權主義不能實現,最多只能說“中國站起來了”,那和“人民站起來了”還是大有區別的。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僅從簡單的語義上講,也應該是兩者的共同實現。

  如果只講“中國站起來了”,那麼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一直就站得很好,現代民族解放的目標如果只是回到那種狀態,還叫什麼“新中國”?何況僅從領土上講,今天的中國比鴉片戰爭前的清帝國不也還差得遠嗎(僅從外蒙和外興安嶺兩個方向就不言而喻)?因此我們應該明白,現代民族主義的本質本來就是“國民主義(nationalism),而不是“國家主義”(statism)。

  二是,即便僅就“中國站起來了”而言,它“實現的順序”與“爭取的順序”也有所不同,爭取民族、民生、民權的鬥爭,應該說是同時開展的。中國人爭取民權的歷史,卻並不比為民族、民生的鬥爭晚如果不是更早的話。

  辛亥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推倒皇權,爭取“民權”,實現民主共和。雖然這一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有些人認為更加突出,但那主要是“驅逐韃虜”、“排滿興漢”的民族性,與後來“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不是一回事。而且辛亥時期,無論革命派、立憲派乃至清廷新政派,都對庚子時的“反動排外”記憶猶新,十分反感,因此這時的鬥爭,各方都對列強示好,不能爭取到列強支持,也是希望他們中立,至少並沒有擺出對抗姿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