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創新驅動應對紅利耗竭衝擊

http://www.CRNTT.com   2012-05-18 08:11:39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兩位數增長的環境正在變化。第一,人口因素的制約和城市化進程的放慢。首先是總體勞動力人口的下降。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勞動人口比重十年來首次下降。2011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為74.4%,比上年微降0.10個百分點。其次是“劉易斯拐點”的出現,農村還能再轉移出來的剩餘勞動力的數量已經不是那麼多了。再次,是中國老齡化程度,中國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老齡率為8.9%,但2050年左右大概30%,中國老齡化的程度開始在加強。隨著“人口紅利”衰竭和“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會放緩。未來中國的城鎮化將由加速階段轉變為減速階段,預計今後城鎮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將保持在0.8~1個百分點左右,很難再現“九五”、“十五”期間每年1.35~1.45個百分點的增幅。

  第二是“資源紅利”衰減後經濟增長面臨的資源環境瓶頸。中國特有的“過度工業化、過度出口依賴、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模式,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的上限,它的上限就是資源供給約束、環境質量約束、生態容量約束、氣候變化約束。多年來,廉價的自然資源價格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條件,但也由此造就了經濟增長中的高能耗、高污染現象。由於資源本身具有難以再生的特性,因此以不斷耗竭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必將不可持續。許多資源具有生產的投入要素和消費品的雙重屬性,環境質量的下降、能源供給和水資源供給的不穩定性、生態環境的惡化將使中國面臨長期增長約束。

  第三是全球供需格局的趨勢性改變。傳統模式增長已到極限倒逼中國增長動力“換擋”。從中長期來看,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嚴重打擊了發達國家的支出能力,導致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總需求出現明顯下降,出現了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的結構性衝突。特別是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轉、全球分工體系格局日趨穩定、中國出口產品集中度不斷上升所逐步界定的國際市場容量、勞動和資源成本上升和匯率升值的壓力以及逆周期的貿易政策盛行五大因素的影響,未來出口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和主要源泉難以維持,並將步入遞減區域,中國依靠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快資本形成以及“要素驅動型”模式已到盡頭,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亟待實現重大轉換。

  文章認為,未來十年,加快要素結構升級,通過人力資本提升、技術提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當然,在整體要素結構升級的過程中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要和資源禀賦相適應,結構調整也不要過於劇烈,這樣可以避免在“要素紅利”形勢逆轉下,比較優勢出現真空的狀態。因此,現在最好的延續方式就是一邊升級產業結構,一邊挖掘要素紅利的潛在空間,給經濟平穩“著陸”留下緩衝地帶。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