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大陸:民共對話的阻力動力與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7-18 00:24:28  


 
  其二,視角要多樣。活躍在台面上的人物,以及標誌性的文件、綱領,當然是我們觀察分析民進黨動向的重要指標,但我們也不能只盯著黨主席、“十年政綱”等。須知,以團結自詡的民進黨,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內部常有不同思考和爭論,儘管其本質上沒有徹底放棄“台獨”,但某些務實的聲音,客觀上有助於增加民共之間、兩岸之間的交集,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因此,觀察角度非常重要:如果只看民進黨內部新思考者未變的“本質”、“動機”,那就無法積極因應;如果看到其正在往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的方向上移動(別指望“躍進”),那中共自身的選擇空間也自然會變大。

  其三,時機要大致同步。否則,兩黨在一次次試探無功而返後,又要相互指責對方沒有誠意。所以,做到“積極回應”,時間上要及時,科學對待“觀察”與“回應”的關係。如果“觀察期”過長、非等到“塵埃落定”才表態,建設性意見就會得不到及時而正面的回應,其提出者就會失去進一步釋放善意的動力;而來自陣營內部的反對者,也會以此指責提出者是“一廂情願”。廈大劉國深教授在討論民進黨的環境適應力問題時就曾指出:“由於淺嘗輒止的姿態調整未能在第一時間嘗到政治甜頭,主其事者立即表露出‘報復性’逆向操作,大有‘環境為何就不能適應我一次’的架勢。”(21)

  其四,姿態要靈活。要著眼於增加建設性的善意元素,預留想像空間,別一下子就給人以某話題“沒得談”、“沒指望”的受挫感。《菜根譚》云:“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以。”對人如此,對黨、對務實派又何嘗不是呢?

  須知,不同於激進人物的涇渭分明,以務實主義為取向的政治人物在作任何表態時,為了兼顧平衡、減少反彈,不得不盡其所能地整合各種理念、利益,因而其主張往往包含各種元素。對於其中包含的、在邏輯上可以做正面延伸解讀的元素,我們是將其定性成“偽善”批判它、消滅它,還是將其定性為難能可貴的善意而辯證地肯定它、配合它?這個問題很重要。民進黨“中國事務小組召集人”陳忠信曾經的“忠告”也不無道理:“我們要先創造一個不是敵對的環境。比如說,對於蔡英文的講話,大陸可以先‘聽其言,觀其行’;如果蔡英文一講,大陸,包括學者,就一個大巴掌打回來,那麼下面還需要談嗎?”(22)放眼未來,假如民進黨在日後重新上台,也有相當大可能做出類似當年“四不一沒有”的政治表態。果真如此,屆時我們回應的基調,是否應超越“聽其言觀其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