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兩岸互信合作需更大包容與善意

http://www.CRNTT.com   2012-08-10 07:48:23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賈慶林主席在講話中提出“雙方可以求同存異,增強彼此的包容性。”的思路,顯得很有新意。新意在於,過去兩岸關係發展成果的取得,主要是依賴於“置議”,即強調擱置政治分歧,著眼兩岸共同的利益,開展經濟合作和各領域交流,而目前的形勢下,賈主席提出要增強兩岸“包容性”,正是看到了兩岸關係由淺入深,由易入難之後,兩岸均要以“求同”為主,這就要求雙方應進一步擴大心胸,展現包容,這正是大陸方面因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進而推動兩岸關係新發展而提出的新思路。 

  隨後,賈慶林主席又提出,在推進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應摒棄各種不合時宜的對立思維,積極促進兩岸民眾增強‘兩岸一家人’的觀念。”這句話強調了兩岸雙方在推進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應彼此展現更大的善意,可謂頗具深意。為什麼賈慶林主席在本屆論壇上提出這一觀點?其實,大陸方面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了當前兩岸關係中出現了一些消極因素,是意有所指。“各種不合時宜的對立思維”顯然是指出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下,兩岸關係中仍存在著彼此互不信任的因素,兩岸間的政治疑慮不但沒有消除,而且還有加深的跡象。 

  比如,兩岸雙方均認為兩岸關係應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發展方針,可是目前台灣當局的一系列做法卻帶有只易不難,只經不政的傾向。而且2008年以來大陸與台灣在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側重點上相背而行:大陸方面著重鞏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識,始終強調兩岸一家人的理念,重在“求同”;而台灣方面卻著重在“互不承認主權,也不否認治權”,雖然也堅持“九二共識”,但側重點在於“一中各表”,維持兩岸現狀,重在“存異”。兩岸雙方在“求同存異”上各自側重不同,導致政治交集難以擴大,分歧難以化解,各種不合時宜的對立思維當然就會如影隨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年六月台灣當局阻撓兩岸統合會台北會談,拒絕大陸方面具有公職身份的人士入台,禁止兩岸學術界研討兩岸政治議題。這也成為當前兩岸政治互疑的一個縮影。此次賈慶林主席提出“摒棄各種不合時宜的對立思維”具有鮮明的針對性,也為化解兩岸政治互疑提出一條有效途徑。 
  
  那麼在下一階段兩岸為了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就應當共同在鞏固政治共識上、凝聚兩岸民心上下大功夫。兩岸應展現更加廣闊的政治胸襟,展現更大的包容心。這種包容心,不僅僅限於兩岸政治定位等敏感議題,還應當包括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同是一家人的理念,進一步增進共識,增加彼此的認同感。認同不僅是政治上的,也是歷史和文化上的,不僅是兩岸對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也是對同為華夏炎黃子孫,同是中華文化傳承者的認同。兩岸增強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本身就是一種包容的表現,就是一種政治胸懷的展現。中華民族是兩岸最大的公約數,兩岸關係只有基於兩岸同為一家人的理念,兩岸才能互相體恤,互相幫助,才能如同手足兄弟般開展互利合作。 

  知易行難。不可否認,目前兩岸在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思想理念、價值體系都有差異,要想在短期內將兩岸人民心間長達六十多年的思想隔閡完全拆除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但兩岸完全有可能通過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從一點一滴做起,長期不懈,在兩岸人民心間搭起溝通的橋梁,建立互信的平台。民意的溝通與民心的認同,是更具有時間性和挑戰性的長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能達成的。因此,兩岸雙方應在包容與溝通的平台下,更多展現相互的體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