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大陸專家:馬兩岸政策核心 維持現狀

http://www.CRNTT.com   2012-08-18 01:00:07  


 
  3、從周邊與國際因素看,美國仍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

  儘管國際社會普遍期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也有外部勢力尤其是美國並不願意看到兩岸政治關係的改善。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快速緩和,美國表示“樂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美國支持兩岸關係改善是有限度的,就是不能妨害美國在台利益(包括戰略與軍售利益等),不能超出美國的掌控範圍,不能導致兩岸政治關係和解並逐步走向統一。馬英九當然深知台灣在美國對華戰略中的角色與作用,正好可以借機尋求美國的支持與保護,以面對日益強盛的大陸。馬英九在今年1月14日勝選後,1月底便迅速派出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赴美參加全美祈禱早餐會,向美國人“交心”、“交底”。蔣孝嚴在美國表示:“過去連日與美國行政部門、國會議員與智庫學者溝通,美國與台灣維持密切關係,及不希望兩岸現況有任何改變的政策相當清楚”,“兩岸在政治議題方面馬上進行談判的可能性很低”。(28)賴幸媛也反復向美國人說明:“在可見的將來,兩岸要跨到政治領域談判還需許多條件,包括內部高度共識及兩岸足夠互信等,目前這些條件都不夠成熟,不太可能”。(29)可以說,這是馬英九對美國人的承諾,也是讓美國人吃下定心丸。

  4、從馬英九政治個性看,欠缺大開大闔、創造歷史的魄力。

  從馬英九家庭背景、接受教育與成長經歷看,馬英九政治個性的形成,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西方社會的民主、法制觀念以及國民黨“黨國意識”三個方面影響。馬英九的政治個性有三個鮮明特徵:其一,中國傳統的“士大夫”的性格。他為人為政的基本原則包括:誠懇、誠實、自信、自律、儉樸、使命感等。有台灣媒體稱:正因為馬英九將“溫良恭儉讓”等人性特質表現得過於完美,相對的,從他身上或領導特質裡面,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例如“勇敢”、“魄力”等。(30)其二,西方社會“法律人”的個性。馬英九1974年8月至1981年7月赴美留學,先後獲得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這使馬英九的價值觀與政治個性都深深打上了西方法制觀念的烙印。這也就是人們常說他“中規中矩”、“不沾鍋”、“法律人性格”、“沒有人情味”、“被法律玩死”的個性。其三,“燒成灰都是國民黨的人”的“黨國意識”。受父輩的政治遺傳、國民黨的長期教育以及蔣經國的重點培養,馬英九不僅對國民黨懷有感恩之心,黨性堅強、立場穩固,而且對“黨國”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針對馬英九的政治個性,大陸學者章念馳有一段極為精彩的評價:“馬英九太拘泥法律框框,沒有豪氣與霸氣;他是父母的好孩子,姊姊們的好弟弟,蔣經國的好學生,國民黨的好黨員,美國的好模範,好得規規矩矩,不敢為天下先,也不敢主動承擔責任;註定缺乏大開大闔,註定他的執政團隊守成有餘,創新開創不足”,“馬以正統國民黨自居,‘黨就是國,國就是黨’思想根深蒂固,註定執政團隊不能貼近基層民眾,很難完全代表民意;馬的反共立場堅定,國民黨的老大自居封建意識也深入骨髓,他是蔣經國第二,因此,註定不會‘出賣台灣’,註定不會‘成就統一’”。(31)

  綜上所述,馬英九以“維持現狀”為核心思想的兩岸政策,儘管在大陸看來,在政治層面上明顯具有僵硬、消極、保守、缺乏方向感等特點,但這卻是島內政治現實、兩岸關係發展階段、以美國為主的外部因素以及馬英九自身局限性等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在這些因素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必然是一如既往、按部就班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