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釣魚島爭端:日本民眾為何不夠“愛國”

http://www.CRNTT.com   2012-09-14 09:48:28  


  
“不愛國”的日本人怎麼煉成 
 
  日本戰後,防“愛國主義”如洪水猛獸

  戰敗後,日本開始反思,他們認為教育的錯是很大的一個原因。軍國主義的教育,讓年輕人效忠天皇,天天唱君之代,升日章旗,宣揚武士道精神,崇尚國粹主義和皇國史觀,用狂熱的愛國主義把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培養成了敢為國家獻身的人肉炸彈。

  於是,教育領域成了日本社會開始反省的排頭兵,而大中小學校的教師,可能算是社會中思維最活躍最開放的人群。日本的教師們成立了發起運動的組織——日本教職員組合,這個組織在戰爭結束時的規模非常大,參加的日本教師比例甚至達到了90%。他們反對一切戰爭時期的教育模式,國歌,不要唱了,國旗,不許升了,天皇,不許提了,甚至連“愛國”這兩個字都成了教育界的屏蔽詞。
 
  “寬鬆教育”:培育青少年自主精神,整體、團隊、服從意識進一步削弱

  日本戰後對教育的重視,除了對專業知識、技術方面人才的培養之外,同時高度管理化、機制化了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了日本整體民族的團隊、勤奮、敬業的精神,在快速成長的發展態勢下,這些精神不斷輸入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教育舞台中去。但後來的政府對教育環境進行的“寬鬆政策”給日本孩子們的國際競爭力帶來了衝擊。 

  “寬鬆教育”實施之後,一方面,導致學生學力降低;另一方面,學生們越來越趨向根據個人喜好、個人選擇個性化的發展,這也削弱了強調整體、團隊、服從、敬業等和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相契合的東西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分量。
 
“不愛國”的另一面:關係切身利益毫不退讓 
 
  日本人更在意捍衛自己的切身利益

  經過戰後60十年的發展,日本國民已經養成了獨立自由的思維方式,很難因為“愛國主義”而產生巨大的群體效應,更不可能因為“愛國”而讓渡個人的利益,但是,這樣的國民卻更讓日本政府“頭疼”。因為,這些國民在捍衛自身切身利益上,可謂是毫不退讓。

  比如,去年大地震後,日本各地連續掀起了大規模反核電遊行,規模為日本近年來所罕見,完全不是釣魚島、竹島示威的規模可以比較,這是因為福島核洩漏之後,民眾認識到核電政策關係到自己的安全,必須站出來為自己說話,維護自己的利益,否則可能會成為利益集團的犧牲品。直到現在,“反核”的遊行示威還在持續,每到周末,首相官邸周圍便擠滿了遊行示威的人群。

  在其他諸如食品安全、官員廉潔等關係切身利益的方面,日本民眾也發揮出這種堅持不懈、毫不退讓的品質,對政府實現零容忍。(本文略有删節)

鏈接1:日本民眾對釣魚島事件的態度是怎樣的?

  2012年09月14日05:09四川在線 王京徽 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研讀民俗學

  對樸實的日本農民伯伯來講,釣魚島的事兒是繼“今天天兒不錯”,“出門啊?"以外的第三種跟我打招呼的方式。

  我能接觸的日本人數量很有限。不能代表所有日本“民眾”,我只能說一說我有接觸的日本“民眾”的態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