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改革的“不”選擇及其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2-10-09 09:28:42  


 
  第一,中國呈現蘇聯道路。這種情形的基本特征就是經濟上的長期滯脹,社會的低度發展,政治上的長期專制。儘管改革開放以來,因為市場經濟制度的引入,中國脫離了計劃經濟模式。但在西方,人們則擔憂中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以變相的形式回歸這種模式。這些年來,國有企業大舉擴張,國家資本主義再次占據中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經濟體制運作過程中的政治性越來越顯然。

  同時,面臨不斷惡化的國際壓力,中國也存在著國民經濟再次軍事化的危險。尤其是,一旦中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進行軍事競爭,這種可能性就會遽然增加。也和蘇聯一樣,執政黨有可能一方面從國有企業中獲取經濟資源,另一方面從對外的民族主義中獲取政治合法性。在政治上,儘管有不斷的領導層的代際變化,但並無結構上的變化,專制制度得以繼續。

  第二,中國呈現可持續的權威主義道路。這種情形和第一種不同。第一種情形是一種剛性的專制制度,這種情形是一種具有很大伸縮性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的目標,是維持和發展制度的權威主義性質,強調其對經濟、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的管制和治理功能。但這個制度具有足夠的伸縮性,可以根據現實的情形“與時俱進”,對現存制度做些調整和修補,甚至可以在一些領域做些變革,但所有這些都不會導致結構意義上的體制變化。

“增量改革”並不可行

  第三,中國呈現出漸進政治變革道路,最終走向西方式民主政治。這種看法比較樂觀一些,流行於海內外學者和政治人物中間。這種看法實際上是第二種觀點的繼續和延伸。這種觀點相信,隨著權威主義政體不斷引入各種不同的點點滴滴的改革,也就是“增量改革”,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就是政體從權威主義轉型成為民主政治。

  不過,一些人並不認為,“增量改革”能夠應付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乃至危機。如果停留在點滴的調整,可能最後會導致大危機。同時,他們也不相信“增量改革”會導向政體的質的變化,促成中國轉型成為西方式的民主政治。西方式的民主政治要求中國政治結構上的轉型,而“增量改革”表明中國的政治制度消化西方式民主化的壓力,維持其權威主義本質。

  第四,中國出現激進變革甚至走上解體的道路。確切地說,這裡的“解體”是指共產黨的解體,而非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和社會的解體。在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解體之後,有關中國共產黨要“解體”的預測和觀點就一直沒有中斷過,一些作品就直接使用“中國解體”作為題目或者書名。西方一些自詡的公共知識分子甚至一直在預測共產黨的壽命,是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天。中國國內的一些自由派甚至左派的知識分子,也傾向於持這種看法。這種觀點背後的邏輯實際上很簡單:他們的確看到了中國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甚至危機;他們也看到了中國“無改革”的局面;“危機”和“無改革”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局面,結果必然是激進的變革和革命。

  從規範意義上說,他們也希望中國發生激進的變革甚至解體。對自由派和左派中的基本教義派來說,共產黨的解體的確會“殃及”社會,因為在中國的制度背景下,社會力量沒有得到發展,並沒有自治的能力,一旦政治出現動蕩,社會必然失序,出現無政府狀態,從而有出現無窮的暴力的可能。但對基本教義派來說,即使是這樣,解體仍然有其價值所在。在他們看來,制度解體的價值,在於解體之後會出現另外一種制度的可能性。對自由派來說,這種可能性指的是他們所期待的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對左派來說,解體的價值在於有可能發生另外一次他們所期待的左派革命,再次確立他們所期待的左派制度。實際上,一些原教旨主義者本身就宣稱保留暴力革命的權力,通過暴力革命推翻現存制度而確立他們理想中的制度。近代以來,中國長時期的革命經驗,已經把革命意識深深植根於一些人當中,尤其是那些對現實極度不滿而又懷有極度理想的人當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