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莫言已成“唐僧肉”?

http://www.CRNTT.com   2012-10-19 14:25:33  


 
種植萬畝紅高粱,高密能收獲點啥

  2012年10月19日00:38 人民網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家鄉山東高密政府準備投資6.7億元打造旅遊帶,包括莫言舊居周圍的莫言文化體驗區、紅高粱文化休閑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在紅高粱文化休閑區,將花千萬元種植萬畝紅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轄區管委會主任範琿表示“賠本也要種”。(10月18日《新京報》)

  莫言獲獎、高密出名,當地政府慶祝熱鬧一番也是人之常情,但後續的種種做法著實離譜、明顯出了格:不僅莫言被“過度消費”各種攀親附會的宣傳、“獎勵”使之不堪其擾;當地群眾被折騰管委會官員居然想清街,要把村里路上曬的玉米全部清掉,幸虧被莫言二哥攔住;公共財政更是被無端浪費用以打造“即使補貼,也沒有人種”的萬畝紅高粱。在此,我們且不問“錢從哪里來?”單就“再現”紅高粱本身,莫言會樂見、百姓會支持、納稅人會同意嗎?

  誠然,故鄉的山水風物曾賦予莫言小說豐富的創作靈感,但文學中的“東北鄉”與現實里的高密畢竟不是一碼事,頂多算是作者對故土藝術化、理想化的產物。如果硬要沿著“文學的腳步”尋根訪跡,那麼不免令人失望:江南早已不是“夢里的江南”,草原亦難覓“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場景,高密還是從前的模樣?

  應該說,相比在城市“大躍進”中被填埋的江南、因環境破壞而隱遁的草原,“高密東北鄉”血海一般連綿不絕的紅高粱之所以成為“記憶中的景象”,主要還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這時候,不惜血本地啟動“萬畝紅高粱”計劃難免有悖經濟發展規律,與其奢談什麼“昨日重現”,不如靜下心來挖掘、保護高密的“今天”。

  事實上,各地“名人故裡”爭奪戰的結果已經一再證明,那種醉心於借助名人效應“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發展模式,不過是一場得不償失的“黃粱夢”。從某種意義上講,高密政府不計回報、不顧民意地“悍然”種植萬畝紅高粱,與其他一些地方斥巨資“再造汴京”、“回到明朝”如出一轍,不過是“GDP至上”與政績主義下的一枚發展“怪蛋”。所謂“以大投入、大招商推進大調整、大發展”,除了滿足個別官員的權力癮、誓言欲,對於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不啻為一場災難。既然有錢種紅高粱,為何沒錢給群眾改善夥食?沒錢給學生購買課桌?沒錢提高醫保社保標準?

  莫言曾說,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創作才有感覺,因為他“喜歡高密的平靜”。但如今,從舊居修繕到紅高粱種植,再到“三賢四寶,莫言家鄉”旅遊口號的高調推廣,喧囂的“東北鄉”會否讓這名“尋根文學”作家頓感陌生、心生仿徨?至於“兒子已經不是你的兒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這一切已經不是莫言一個人的事情了”的勸告更可能令其一家寒心:這是表達對莫言的敬意,還是在利用“社會公共資源”、開發金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