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曾經的媒體與文藝管制

http://www.CRNTT.com   2013-01-08 12:18:10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經濟逐步繁榮,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於是社會的“享樂之風”開始流行,一些報刊和書籍登載色情小說來吸引讀者。——這當然和國民黨高層主張“勿忘在莒”的克難精神相違背。於是,國民黨高層在文藝、新聞界掀起了一場台灣版的“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名曰“反三毒”。三毒指的是“紅、黑、黃”。“紅”是“赤禍”,就是親共的宣傳;“黑”則指新聞界挾媒體公器勒索政商人士;“黃”當然就不必解釋了。——可是,上至媒體老總,下至普通百姓根本不買賬,逐漸開放的社會裡,人們有消費“黃”的權利麼,台灣文化與新聞界的“掃黃”不了了之。
 
擋不住的溪水 
 
  雷震主辦的《自由中國》因宣揚民主被封
 
  國民黨在台灣管控輿論的標誌性事件是1960年的“雷震案”。著名政論家雷震主辦的《自由中國》因宣揚憲政民主、自由人權,觸怒了蔣介石,導致雜誌被封,雷震被判刑十年。1970年雷震出獄後,看到當時台灣媒體的言論比自己被捕時大膽得多,當局也無可奈何。感嘆自己十年牢“白坐了”。——雷震的牢怎麼是白坐呢?如果不是他這樣的人犧牲自己去向國民黨的輿論管制抗爭,言論的空間怎麼可能自行拓寬?

  雷震入獄後的第二年,逢六十五歲生日,好友胡適手書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桂源鋪》相贈:“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這正是國民黨在台灣企圖管住文藝和新聞的必然結局。

  言論宜疏不宜堵。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認識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然而歷朝歷代總有一些當政者,認為自己是例外,可以做到成功地、長久地“堵塞”。而台灣曾走過的路證明:歷史沒有例外。
 
  言論宜疏不宜堵。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就認識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歷朝歷代總有一些當政者,認為自己是例外,可以做到成功地、長久地“堵塞”。而台灣曾走過的路證明:歷史沒有例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